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7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这说明
A.《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B.儒家的解读强调《诗经》的社会教化作用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风格的先河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2020-08-20更新 | 96次组卷 | 33卷引用:2011—2012学年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以下为某学者对明末清初一思想家思想发展脉络的认识。据此推知,该思想家
A.否定儒家学说,动摇传统基础B.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君臣平等
C.宣传经世致用,强调平民意识D.反对迷信权威,追求思想自由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3 . “仁”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所谓“仁”就是“爱人”。他认为“仁”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这表明孔子
A.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潮流B.积极寻求社会和谐的途径
C.极力维护宗法等级秩序D.努力构建平等的理想社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小说创作发生了重要变化,“市井小说”“都市小说”“乡土小说”“乡情小说”等反映普通群众实际生活的小说代替了之前反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小说。这一变化
A.反映了消费市场快速成长的需求B.体现传统道德回归及文学政治性的削弱
C.得益于新兴媒体技术手段的运用D.是文学创作作为自我和社会更新的体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苏格拉底要人认识“真正的我”,强调这个真正的“我”是指我的灵魂(心灵)也就是“理智”。据此可知,苏格拉底
A.将哲学变成了研究人的学问B.开启了人文主义的先河
C.忽视对雅典现实生活的关注D.主张理想与现实相结合
6 . 11世纪始,意大利城市普通信徒中兴起布道传教浪潮。到13世纪前期,自发产生的布道团体得到罗马教皇的承认和支持。此间,慈母般的圣母、英雄般的圣徒等取代了难以领会的传统经院神学概念,成为信徒大众顶礼膜拜的对象。这表明,此时的意大利
A.教皇接受了宗教改革成果B.禁欲主义神学统治加强
C.传统文化中孕育着新思想D.人文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7 . 赵林在《基督教思想文化的演进》中指出:只有通过不同宗教派别之间互不宽容的对立,才能最终达成彼此妥协的宽容;而在一种信仰、一个教会和一个领袖的大一统专制格局下,是永远也不会出现宗教宽容局面的。材料中作者认为宗教改革运动
A.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B.推动了理性时代的到来
C.彰显了人文主义精神的繁华D.打破了基督教黑暗统治
8 . 有学者评论:加尔文的预定论思想,“把资本积累时期的社会分化、商业竞争成败的社会现象加以神化,鼓励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源、发家致富,同时使竞争破产者、社会下层和没落的贵族服从命运的安排,接受上帝的决定”。可见,加尔文的预定论
A.强调信徒均应听命于上帝B.缓和了宗教与世俗的矛盾
C.摆脱了天主教的禁欲主义D.从神学角度肯定社会现实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即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以至从中央到地方均有专人掌管教化。但这项“以教化民”的工作,主力军、施行者还是士人。荀子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后世也有“上士贞其身,移风易俗”之说。在政治上,士人希望统治者贯彻儒家“民惟邦本”的理念,做到轻徭薄赋,使民以时,爱惜民力,让民众丰年温饱,灾年免于死亡。…为维护道而批判现实,为坚持“惟邦本”的理念而为民请命成为优秀士人的重要任务。早在先秦,儒家便提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原则,主张“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明确认为,当君父违背道义之时,所从的是道义而不是君、父。所以,中国古代士人的社会批判不少是直接正面地向君主提出的……概言之,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准则的自觉维护者,中国古代优秀士人从未放弃社会批判的责任。

——摘编自张锡勤《论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

材料二 在章炳麟(号太炎)看来,“儒家之病,在以富贵利禄为心”,其中庸之道,“多在可否之间”,是封建统治者的“南面之术,愚民之术”。保皇派以儒家所倡的道德相标榜,实际上却是一群“志在于禄”、“污邪诈伪”的伪君子。他提出“无道德者不能革命”的论断,强调“革命者”应当具有高度的道德自觉性,养成知耻、重厚、耿介和必信的优良品质,能够对革命事业“确固坚厉,重然诺,轻生死”,即使是“私德”、“小德”也不能忽视,这样才能“任天下之重”。

——苏渊雷《章太炎与孙中山早岁论政之异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特点。
(2)概括材料二中章炳麟思想的核心。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章炳麟思想产生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思想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020-07-2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业劳动生产率,战后1946年至1970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大约4倍。同时,海陆空立体交叉交通运输网络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部门,如:信息技术产业己被人们从第三产业中独立出来,作为第四产业。科技革命造成的新的技术水平,使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很少能单独全面开发新产品,因此必须进行产品零部件开发的国际合作。

——摘编自王春明《科技革命的历史轨迹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1953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即提出技术革命思想,主张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并推广到国防建设中,以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巩固人民政权的双重目的。他们重视工农业领域的生产技术变革,也强调理论科学研究,同时反对用行政力量强制干预学派争论,保证科学技术按照自身的规律去发展。1956年,《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制定,在计算机、自动化、无线电和核技术等领域提出57项重大课题。同时在企业和农村,群众性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活动广泛开展。

——摘编自刘则渊《论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政策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科技政策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历史意义。
2020-07-28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