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苛政猛于虎”语出《礼记·檀弓下》,意思就是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礼记》中这一故事的引入,主要是说明了孔子(     
A.“以德服人”的理念B.“有教无类”的思想
C.“克己复礼”的要求D.“为政以德”的主张
2023-01-03更新 | 305次组卷 | 20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士”已与出身无关,他们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他们已经脱离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间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变化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举制度有哪些发展?结合所学,指出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2022-03-16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革命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是指易姓和改朝换代,近代逐渐有彻底变化和根本变革之意。维新之意与改革、改良相近。有学者建立近代文献数据库,检索“革命”、“维新”、“改革”、“改良”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在1890-1926年的使用情况如图。图中关键词的变化反映了
A.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减弱B.工人暴力革命的兴起
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发展D.救国的主流思想变化
2021-12-15更新 | 1056次组卷 | 19卷引用:【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统编版)-必考点11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4 .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认为:“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和说法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由此可见,作者认为他们的“动机”是
A.树立皇帝的权威B.发展思想文化C.消灭异端学说D.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2021-10-11更新 | 361次组卷 | 19卷引用:【稳赢期末考】2020-2021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核心素养提升练-专题01中华文明的起源和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孔子开始由凡入圣的标志性事件是
A.君权神授思想的提出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
C.天人感应思想的提出D.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
2021-10-01更新 | 118次组卷 | 5卷引用:【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统编版)-必考点03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
A.对人类自身的研究成为潮流B.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
C.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共识D.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
2021-09-20更新 | 721次组卷 | 42卷引用:【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统编版)-必考点0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这反映出他的政治设想是
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B.君主应该利用学校培养人才
C.士人参政分享国家政治权利D.恢复宰相与君主共议国事传统
2021-09-04更新 | 618次组卷 | 18卷引用:第08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暑假自学课】2022年新高一历史暑假精品课(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8 . 1888年,康有为进京上书指出中国面临的危机,提出“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向西方学习,实行改革。但当时“举京师之人,咸以康为病狂,大臣阻格,不为代达”。这种局面反映了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B.政治近代化步履维艰
C.学习西方条件尚不具备D.光绪因大臣阻挠被蒙蔽
2021-09-02更新 | 515次组卷 | 21卷引用:【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统编版)-必考点09近代中国各阶级救亡图存的斗争
9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商鞅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主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上
B.三者立论相同,都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C.三者立论互异,但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A.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
C.有较强秩序和责任感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
2021-08-02更新 | 399次组卷 | 6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