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东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宗教。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宋、明时期,新儒学派又从佛学中汲取养料,并与外来佛学相摩相荡,终于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学。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宪宗亲自派人迎接佛骨,历时一个多月。据统计,中唐时期,唐代的寺院多达四万余所,僧尼有二十六万五千余人,寺院大量占有土地,且享有免除徭役和租税的特权。

——摘编自曾绍发《浅议韩愈反佛的原因》

材料三   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力图挖掘儒学经书中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通过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其中,被称为理学或道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其代表人物是北宋的程灏、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因此这一学派被称为“程朱理学”。从南宋后期,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反对佛教的理由与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19-20高二下·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但是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陷于沉闷窒息的西欧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的气息,把绝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文艺复兴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这些思想家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在其著作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启蒙思想家们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运动对欧洲社会的积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启蒙运动如何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子·治国篇》中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唐太宗在其《民可畏论》中说:“天自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朱熹说: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

——摘编自人民日报《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演变及历史价值》

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江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的壮大,一股带有平民主义色彩的个性解放思潮,开始猛烈地冲击着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官方意识形态和纲常礼教观念。黄宗羲开创了中国最早的哲学史研究方法,“名人讲学,袭语录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更滋流弊,故学者必先穷经。然拘执经术,不适于用,欲免迁儒,必兼读史。”正是从历史发展的具体演进过程出发,黄宗羲才能超越前人,以一种符合历史目的论的视角,提出君主专制产生的根源以及原因,进而对其“合法性”进行解构和质疑,提出具有近代启蒙意义的民主思想。

——摘编自潘允中《明末清初三大儒与近代启蒙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三位人物的各自观点及体现的共同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启蒙民主思想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民本思想和民主启蒙思想关系的认识。
4 . 起源于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是近代西欧社会转型的文化支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曾对“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作过解释。他认为,普罗泰格拉命题的意思是:“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显现的那样,对于我就是它向我显现的那样。”

材料二   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就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在其主要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一书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融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他(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的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解决了个人主义合法性”问题的重要意义。
(3)依据材料三列举启蒙运动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

——摘编自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

材料二   朱子把儒家的伦理纲常提升为本体的“理”,又认为“理”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所

以对个体来说认真地体认外在事物之理,把外在的理内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自觉性才是修养的重要任务。陆九渊则强调道德修养在于对本心的涵养,而不在于向外考察。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摘编自《宋明理学的兴起及其内部两种思路的异同》

材料三“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摘编自【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为后世提供的“伦理信仰"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提升儒学地位而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道德修养的两种途径,并指出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3)有学者指出,明末儒学呈现了“继往开来”的特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黄宗羲的思想主张说明这一特点的表现.并说明其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独尊儒术,在京师设立太学,在郡国设立学官,后渐立学校。隋唐时期,科举制形成,逐渐取代与门阀等级制相适应的选举制,并与学校相关联:唐代在京城设国子监,统辖各学,在各地设郡县学校宋代书院勃兴,元代广建社学。到明代,学校体制大体已备。清因明制,以科举取士为正途,而科举必由学校。其规制悬学校之名而导以仕进之路。学校乃教化所从出,以纳民于轨物,在王朝统治体系中地位极崇,作用至大。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西方近代分科观念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促使中国学人在反思传统学术思想体系弊端'的同时……纷纷提出近代中国新的学术分科方案民国初年,教育部公布《大学令》和《大学规程》,将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简称“七科之学”),正式取消了大学经学科。大学文科分为文学、历史学等4门,理科分为数学、理论物理学、化学等9门,法科分为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3门,商科分为银行学、保险学等6门,医科分为医学、药学2门,农科分为农学、农艺化学等4门,工科分为土木工学、机械工学、造船学等11门。

——摘编自张海鹂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19778月至9月,邓小平在北京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尖锐批评教育部思想不解放,并再次强调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生的必要性310月初,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高考招生工作的文件,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当年全国高校录取新生27.3万人,于1978年春天入学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七科之学”得以确立的原因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
2021-04-02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县蒙古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追求民主自由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在限制君权方面采取的措施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黄宗羲的思想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孟德斯鸠的思想却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不同境遇的时代背景。
2021-04-01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县蒙古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对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
2021-10-20更新 | 172次组卷 | 53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民国政府,已为军阀所控制,军阀即利用之结欢列强,以求自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民族解放之斗争……其目标皆不外对反帝国主义而已。

——摘编自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二   ……现在的中国,在日本占领区,是殖民地社会;在国民党统治区,基本上还是一个半殖民地社会……这就是现时中国社会的性质的,这就是现时中国的国情……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材料三   对这个问题,我们党已经有了明确的回答: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人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要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摘编自中共十三大报告

材料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摘编自邓小平《在武昌、珠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毛泽东所创立的革命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2)材料三中邓小平是怎样认识现阶段中国的社会特征?中共十三大在这方面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四分析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有哪些发展?
(4)综合以上材料,三位伟人的理论创新有何相同特点?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顽固派咄咄逼人的意识形态进攻面前,本想一意“务实”、厌恶“务虚”的洋务派也不得不面对顽固派的挑战,无法回避必须解决的基本理论问题。冯桂芬在洋务运动发轫之时提出的“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著名论断,成为日后洋务派处理中西文化问题的蓝本。在这一基础上,以曾、左、李和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大员和以冯桂芬、薛福成、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洋务知识分子为提倡西学而不遗余力。……终于结晶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式。……不过在起初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的主旨却是针对顽固派的诘难、为引进西学辩护、寻找合法性基础的。

——摘编自雷颐《被延误的现代化》

材料二   早在甲午之前,康有为已注意从世界范围来考察和总结中国落后的原因。针对守旧派闭目塞听,驳诘西学之非,他在1888年致洪良品的信中说:“夫中西之本末绝异有二,一曰势,一曰俗,二者既异,不能复以中国之是非绳之也。”“不复以中国之是非”为评判准则,说明他已超越华夏中心主义。……通过世界范围内的比较,使康有为等人觉悟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巨大差距,从而才破除了自我中心以及对旧文化的迷信。

——张昭军《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模式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派相较洋务派,在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上有何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0-12-08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希望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