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知识社会
信息文化技术
(造纸、印刷)
电讯技术
(电报、电话)
信息技术
(互联网、人工智能)
能源水能、风能热能、电能核能、清洁能源
运输帆船、马车、轿子铁路、轮船、飞机宇宙飞船、空间站
人体传统医学现代医学生命科学、再生技术
需求层次生存性需求社会性需求发展性需求

——摘编自何传启《新科技革命的预测和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技进步与社会变迁”这一主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李大钊(1889—1927 年)河北省乐亭县人。早年留学日本。1916年学成回国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坚力量。1917 年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敏锐地意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已证实西方文明存在严重缺陷,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可能解决现实问题,俄罗斯文明则可“当媒介中西之任”,对马克思主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间他在《新青年》等报刊上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予以高度赞扬,认为它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的革命”,是“世界新文明之曙光”,进而指出中国革命必须“适应世界的新潮流”。

——摘编自李喜所等著《中国近代史:危机与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李大钊在1917年前后思想发生的转变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时期李大钊的思想转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格物致知”一词最早见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宋儒程颐首先赋予它认识论的意义:“格犹穷也,物犹理也,若日穷其理云尔,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朱熹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明朝中后期,西学传入后,带动了我国一些学者的研究,其中最突出的是方以智,创造出“质测”一词来指自然科学,王夫之则明确地把“格致”等同于“质测之学”; “密翁(指方以智)与其公子为质测之学,诚学思兼致之实功,盖格物者印物以穷理,唯质测为得之。”清朝的颜元进一步把“格致”等同于“孔门六艺之学”,即实做其事。十九世纪以来当西方自然科学以更大规模传入时,对其称呼继承了明末清初的传统,“格致”一词普遍流行起来,并成为要求革新的人们的热门话题。在这个阶段,介绍科技的格致诸书大量出现,如《格致启蒙》《格致丛书》《格致略论》,不下几十种。1874年,徐寿等人主持创办了第一所民办新式书院,取名为“格致书院”,其宗旨为“意欲令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

一一摘编自王果明《从“格致学”到“科学”;近代中国对“科学”认识的深化》

材料二 甲午战争的失败,促使中国某些有识之士主张向日本学习,“科学”一词也于1897年前后由日本传入中国。戊戌变法前后,严复在他早年所译《国计学》残稿的按语中说:“故即使治此学……不可谓人事为无因果,抑科学之无此门也”。其后他又在《原富》翻译稿中多次使用“科学”一词。1901年钟观光、林涤庵等人创办“科学仪器馆”于上海,并有《科学丛书》的出版。1902年,“科学”一词已为部分报纸、书籍所使用。1903年章太炎、谭别同、鲁迅等人均已使用“科学”一词。1904年,湖北张难先等人用“科学”掩护组建团体“科学补习所”。1907年有留学日本的学生组织的科学研究会出版了《科学一斑》。1915年有留美学生组织的科学社出版了《科学》杂志。这个刊物在中国的影响较大,为发展中国的科学事业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杨文衡《“科学”一词的来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和明末清初的学者在“格致”认识上的不同,并分析“格致”一词在19世纪中期的中国普遍流行起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学”一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流传的影响。

4 . 材料 汉代教育领域的改革

汉初汉延秦制,于诸子百家各立博士,其数多至数十人。朝廷所崇信的学术,黄老之外,便是申韩,对于儒家思想并不重视
汉文帝时采纳贾谊的主张,以礼乐教化转移风俗,儒家思想才渐渐抬头
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武帝增置五经博士,形成儒家独尊的局面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50人,以受经术,期限为1年。弟子员主要选自民间18岁以上的子弟。毕业后,能通一经以上的可补“文学掌故”,等第高的可充任郎官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到汉代教育领域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发展教育的政治背景,并说明其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文明发展的连续性是十分突出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未曾为外来因素所中断。其二,中国文明在文化发展史上也未曾有断裂现象。她的语言文字和学术传统的发展保证了自身文明的连续性,语言文字成为一种文化赖以流传的工具或形式,学术传统的发展也能保证文化精神内容的连续性。

我们认为,中国文明发展的连续性的实质,绝对不在于什么凝固不变性或停滞性,而恰恰在于中国文明具有的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代谢的能力。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阅历了无数惊涛骇浪,穿越了无数深峡险滩,其间有过许多光辉灿烂的时期,也有过不少风雨如晦的朝夕。但她都历尽危机而未消残壮志,屡经考验而能活泼泼地生存下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结合中国史的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的经学大师用儒家经义解释现行法律条文,这些注释经过朝廷的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力,经学与律学关系密切。《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直接把礼义道德规范纳入其中一些法律条文,使儒家学说法典化。明朝朱元璋“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让民间推荐年高德劭之人向民众宣读并讲解《大诰》《大明律》等,使民众知法畏法,不敢犯法;各地还普遍设立了“旌善亭”,以为表彰劝善之用。最终得以教化大行,秩序安定。

——据陈鹏生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法治思想,以“宪法为依据,国会为基础,司法独立为根本”构筑成其理想中的“法治大厦”。梁启超指出,要实行法治,首先必须制定一部完善的宪法以为法治前提,否则法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启超认为,民权是立宪的基础,立宪又可以保障民权。唯有兴民权,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梁启超不仅是司法独立思想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司法独立原则的积极实践者。他认为,司法独立是立宪国的第一条件。

——据范忠信《认识法学家梁启超》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法治思想的进步之处。

材料三 从1950年开始,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中央人民政府先后制定了婚姻法、土地改革法、工会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选举法等法律法令。据统计,从1949年到1966年“文革”前,中央人民政府、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同制定法律、法令、决议及法律问题的决定127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等几部重要法律。1982年宪法颁布后,通过了涉外经济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此后,全国人大先后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写入宪法。

——摘编自许安标《新中国70年立法的成就与经验》


(3)阅读材料三,概括指出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立法的侧重点有何变化。并分析改革开放时期立法的积极意义。

7 . 材料   毕加索(1881—1973),法籍西班牙人,现代派画家。在毕加索看来,艺术家的职责不应只借助具体物象反映世界,而应创造出抽象的东西来表现世界。《亚威农的少女》彻底否定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绘画规矩,断然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而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他利用西方现代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的成果,创造出了极端变形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在表现畸形的资本主义社会和扭曲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入木三分。

为了世界人民的和平、幸福和自由,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毕加索投入到与法西斯进行不屈的斗争中。1940 年至 1944 年巴黎沦陷时期,毕加索参加了反法西斯战争抵抗运动,1944 年9月正式加入法国共产党,与共产党一起并肩作战。I948 年毕加索参加在波兰举行的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并发表了多幅《和平鸽 》,声援保卫世界和平运动。

——摘编自邓千流《毕加索的绘画艺术与政治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毕加索绘画艺术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毕加索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

8 . 材料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多才多艺,又工草隶书法,尤其以诗画著称。他首创破墨山水画之体,务求淡雅。他曾自题诗云:“夙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他又在慈恩寺东院,与毕庶子、郑广丈各作一壁画,时号“三绝”。他还在庚右丞住宅的墙壁上画了一幅山水画并写下题记……“山水松石,妙上上品”。王维所创作的富有诗恋的“文人画”……以后从者渐多,对他的评价也更高。宋代名家苏轼说:“吴生(道子)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像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于皆神俊。又于维也敛枉无间言。”王维被称为南宗(文人画)之祖。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维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并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王维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地位。
2020-07-01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康有为提出:“工业不起,机器不盛...则暗为各工商国所奴灭矣。”他多次提出中国必须“弃守旧,尚日新,定为工国”的主张。为此,他借用德国和英国成功地发展私人企业为例证说:“德之克虏伯(工厂), 英之黎姆斯,著于海内,为国大用,皆民厂也。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他认为“商之源在矿,商之本在农,商之用在工,商之气在路”,“国之贫与富,皆视其出新器之多寡觇之”。在康有为的建议下...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十二款。康有为还指出,“故野蛮之世,工最贱,最少,待工亦筹,太平之世,工最贵,人之为工者亦最多,待工亦最厚”。

——摘编自马洪林《康有为经济近代化的构想及其价值》


(1)根据材料,概括康有为关于中国“定为工国”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康有为关于中国“定为工国”的主张进行简要评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战国时代, 百家并起,而秦是用商鞅而强国,用李斯而得天下的。秦始皇又力主任法为治,这时候,法家之学,自然盛行。在汉初,最急切的要求,便是休养生息,黄老清静无为之学,当然要见重于时。所以虽有一个叔孙通,制朝仪,定法律,然而只是个庙堂上的事,至于政治主义,则自萧何、曹参,以至于文帝、景帝,都是一贯的。...武帝是个好大喜功之主,什么兴辟雍、行巡守封禅等,在他都是不惮劳费的。于是儒家之学,就于此时兴起了。..武帝既听董仲舒的话,表彰六艺,罢黜百家。又听公孙弘的话专为通五经的博士置弟子。于是在教育、选举两途,儒家都占了优胜的位置。于是“一经说至百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儒家之学遂臻于极盛了。

——摘编自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一角度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