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2 道试题
1 . 中国历代的政治家在国家治理中留下了诸多的经验,成为现代中国完善国家治理的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战国初期各国先后实行变法,都是为了维护当时普遍存在的小农经济,所推行的改革政策都是为了奖励和帮助小农发展生产,从而富国强兵以便在对外兼并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秦国的商鞅变法也是如此。战国时代的小农经济是得到较大的发展的,由于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由于自耕小农的生产积极性使好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

——杨宽《战国史》

材料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以原秦国文字为标准,统一各民族各区域的形体不一的文字。参与当时文字整理工作的有时任丞相的李斯、太史令胡毋敬等。他们“罢其不与秦文合者”,颁布了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但是,这些简体字推行之后,还是不适用。程邈又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新书体——隶书,作为日用文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证明秦朝的官方文件已经使用隶书书写。

——冯哲俊《西北丝绸之路上的汉字流传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商鞅变法促进小农经济繁荣的主要举措,列举促进秦国小农经济繁荣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水利工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标准文字”所属的书体,概括秦朝书体变化反映的汉字演变趋势,结合所学,分析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实业计划》的侧重点及其体现的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分析《实业计划》写作的国内背景。②简述“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农村和城市的具体体现,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政治方面所做的重要讲话。
2020-10-29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21届高三9月选考科目联考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他认为:自唐朝开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以下关于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商品货币在经济中影响增大   ②文化生活呈现出明显的市民化趋势
③经济重心转移逐渐完成   ④程序化运行的中枢机构制约了君权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材料二:它的狂飙猛烈地冲击了以儒家为轴的文化传统,因此从一开始便具有反传统主义的品格。……“五四运动”前后,各种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但在短短几年之后(大多)就风平浪静,了无痕迹了。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于中国社会。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评价“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2)“它”指的是什么事件?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短短几年之后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国社会”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要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变化趋势。
4 . 如图是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示意图,据此可知
A.古代中国发达的农耕文明催生了高度发达的传统科技
B.中国古代科技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
C.中国明清科技发展迟缓,最终被西方近代科技超越
D.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地位变化体现了由领先到落后西方的趋势
2020-03-20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3月在线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古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科技发明(件)中国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百分比
公元l—400年452862%1738%
公元40l—1000年453271%1329%
公元100l—1500年673857%2943%
公元150l—1840年472194%45396%

材料二:传教士们用汉语或满语讲解主要天文仪器、数学仪器的用法,讲解几何学、静力学、天文学、化学、解剖学,即拉丁文、西洋乐理乐器、西洋绘画等。康熙皇帝认真听讲,反复练习,亲手绘图。其热爱科学的强烈感情与勤奋学习的热忱,令传教士惊叹不已。

康熙帝集满汉文化于一身,却始终是中国文化的肩荷者。他走进了世界的无涯学海,涉猎新鲜的自然科学却用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古圣人垂世立教之心。

康熙帝在平定三藩叛乱后,鼓励云南开采铜矿:“听民开采”。为吸取明末矿徒造反他又下令各地矿场“永兴封闭”。平定台湾后,他下令实行开海政策,遇有海寇转而禁海。他曾为天主教正名,为传教士表功,促使现教堂倍增教徒众多,教徒不乏皇亲国戚、八旗将领。康熙帝下令逮捕不法传教士,禁止天主教在华传播。

——《清史十五讲》清华出版社出版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变化的趋势。并据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变化的经济根源。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帝学习欧洲科学文化的动机。并分析康熙帝统治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图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该图呈现的发展趋势,深刻表明
A.清代统治者最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
B.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C.隋唐以前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
D.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积极塑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范宽等人在绘画创作时重视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同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分析。这表明宋代
A.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B.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
C.艺术形式的平民化趋势D.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
2021-01-13更新 | 347次组卷 | 4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验收考试历史试题
8 . 中国古代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微班进京,道光年间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成为中国的国粹之一.对于清中叶后京剧能终结“花雅之争”的原因,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西方文化传入的趋势B.京剧具有完备的戏剧形态
C.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D.京剧蕴涵更多的文化价值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初黄老思想家对法家理论采取了较为理性的态度,既批判严刑苛法对社会关系的破坏作用,又认识到立法制刑、悬赏设罚具有明辨好恶、审察奸邪、消弭祸乱的积极意义。所以,汉初提出“法随时变”的观点。当时社会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所以最适应现实的法律状态是约法省刑。汉武帝时期是从黄老道法向儒法转变的过渡期,汉初几十年的儒学复兴及汉武帝的提倡使得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社会地位逐步提升,进而形成风气是不争的事实。此时期儒法两家还未能相互吸收整合完毕,正处于独立于彼此的阶段,表现为被后世所诟病的“阳儒阴法”状态。汉宣帝时,宣扬“汉家历来以霸王道杂之”,充分表现了儒法由外在彼此独立向内在一体发展的趋势。

——摘编自李巍涛《“法与时转则治”: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法律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至汉宣帝时期法律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10 .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西方近代民主理论分别对中国和西方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培育了一批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重视与民休息的帝王,造就了许多体恤民情、敢于为民请命的贤臣良吏,孕育了众多敢于“为生民立命”、挺身为民众说话的思想家。许多统治者不仅宣扬民本论,还将其转化为实际政策。

民本主义理论高度适应了农业化推广、深化的文明趋势:以力农、重农为基调的生民利民主张和平均主义的经济原则,与法家的重农抑商观念相互呼应,推动定居农业和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达到农业化时代的极致水平;序上下、齐万民的教民、化民略与法家的刑治主义相互整合,极大地充实了集权体制的人文理性与实用智慧,促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升华为农业文明时代最具制度张力与弹性的集权形态;重视民情民意的保民得民理念与墨家兼爱交利思想、法家富民强兵的耕战取向相互补充,形成了管理、凝聚广土众民相对有效的农业化治理模式,帮助历代王朝蓄积起古代世界极其强大的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

——摘编自刘慧娟《论中国的民本思想》等

材料二   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壮大,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历史任务已提上了议事日程。为了给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武器,洛克、潘恩、杰斐逊、卢梭等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并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主权在民”“民有、民享、民治”等基本思想。

西方的民主理论以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为基础,讨论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阐明了人的自由、生命和财产是与生俱来的权利,既不可转让,又不能剥夺;论证了人们通过契约建立国家的目的,主要是保护人们的自然权利,人民是国家的主权者,国家是保护人民自然权利的工具;为保护人民的自然权利,防止专制制度出现,应当实行法治,建立分权制衡机制。

——摘编自吴巨平《略论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近代民主理论的重大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近代民主理论在精神实质上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产生不同的根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