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欧洲农业科技的兴起较早,与产业革命同步发生的。蒸汽机用于农业生产,并出现了由蒸汽动力带动的绳索牵引犁。化学对农作物营养、土壤、肥料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方法来探明农业发展中的因果联系,生物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也为农业科技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此,欧洲农业开始由手工向机械作业、由经验向理论过渡,西方农业科技全面超过了中国。

--整理自李港红《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在中国的引进和推广》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列强在华推行不等价的掠夺性交换,使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业生产急剧恶化。19世纪末,在康有为等人的倡导下,西方农业科技才零星地传入中国,由于绝大部分人和新增人口主要留在农村,农村只有拼命复种和垦殖,对农业科技的要求不高。清末“新政”期间,农商部虽积极发展农业科技,也取得一定成效,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晚清落后与农业、农村、农民的状况。

--摘编自邹德秀《中国近代农业科学技术落后原因的探讨》

材料三 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迎来了全球化的战略性机遇,农业发展也面临着战略性挑战,如面源污染加重、土壤盐渍化、农产品质量等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高端的现代农业发道路,而科技创新正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

--摘自王方《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唯一出路》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近代欧洲与晚清中国农业科技兴起的差异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科技未能“改变晚清落后”的原因。
(3)根据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认识。
2021-12-25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艺术班)
2 . 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外形势的变化,有识之土纷纷就“立国”“富强”提出各自的经济主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67~1870年,游历英国的早期改良派代表人物王韬主张以商为“国本”。他说:“迁拘之士动谓朝廷宜闭言利之门,而不尚理财之说。中国自古以来重农而轻商,贵谷而贱金,农为本富而商为末富。如行泰西之法,是舍本而务末也。…盖富强即治之本也。”“泰西诸国以通商为国本,商之所至,兵亦至焉。

担任过洋行买办、长期从事洋务企业经营管理的郑观应指出:“中国以农立国,西洋以商立国。…今也不然,各国并兼,各图利己,借商以强国,借兵以卫商…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安得谓商务为末务哉!”“状元实业家”张謇认为:“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鬻。相因之势,事所固然。”

——摘编自张霞《民国时期“三农”思想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晩清社会经济思想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3 . 思想因时代而生,思想又引领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叛。肃宗才使永王琦,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宋)程颐、程颢《河南程氏遗书》

材料二   顾炎武曾说:“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遣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主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日‘一贯’,曰‘无言’。”顾炎武又认为“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产生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引自《孙中山全集》第九卷)毛泽东在《农民问题丛刊》第1辑序言中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迅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后期复兴儒学的背景和两位杰出的代表人物。
(2)根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批判的矛头所指,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出他为此所写的两部著作及体现的思潮。
(3)孙中山和毛泽东都高度关注农民问题。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阐述。
①指出孙中山解决农民问题的主要途径及20世纪20年代“民生主义”的嬗变
②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思考,影响了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选择,请从实践和理论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2020-12-13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21届高三百校12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典型代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林则徐虽有世界眼光,但他怕清议指摘,以致他后来虽又作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即抱着旧观念空发议论的官员)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倘若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维新呢?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是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他们怕清议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概括材料,谈谈你对蒋廷黻认识的看法。(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0-09-21更新 | 155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2021届高三9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78年12月,邓小平就提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1986年又专门指出“企业改革,主要是解决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谈谈你时邓小平观点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0-11-11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2021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实事求是”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明代王阳明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之后“实事求是”成为了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毛泽东说: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的放矢”,“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要找“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这个“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代表性著作代表性言论
19211927《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19271937《反对本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
19371945《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通过它的先锋队一中国共产党实现革命的领导叔,在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战线,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19451949《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党要立即开始着手备项建设事业,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并将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作为中心任务。城市中的其他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关于“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0-12-18更新 | 477次组卷 | 9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州中学2021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与中国巨人赛跑一严复与近代中国

11867年,严复进入近代海防史上第一所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学堂就读;五年后作为海军军官派遣出洋,曾入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学习
21880年,严复出任始成立的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
31885年开始,为改变官阶太低和不是科举正途出身的窘境,严复历经九年,四次参加乡试,想博取举人功名,屡试不中
41895年以后,严复开始以著述为主的生活,写下了《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原强》等文章,专门探讨八股经义的危害,主张废八股,讲西学;翻译赫胥黎《天演论》、亚当·斯密《国富论》和孟德斯鸠《法意》。在《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观点广为流传
51909年,严复被清政府授予“文科进士出身”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严复人生历程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8 . 明清时期是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也是各种思想互相碰撞和激荡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经世致用是儒学内部的一种思潮。它在遵守儒学根本信条的前提下,致力于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这个思潮不绝如缕,只要儒学被视作统治思想,几乎就可以找到它的影子。但它引起人们的关注,通常都是社会腐败现象特别严重的反响。

在清一代,经世致用思潮曾两度兴盛。一是清初顾炎武等人总结前朝覆灭的教训,为反对明末空疏的学风而倡导。他沉痛地写道:“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进入19世纪,清朝全盛时期已过,官场的腐败,社会的破败,又一次触动朝野有为之士的心弦,盛极一时的汉宋之学都无力解决这些难题,经世致用思潮再度弥漫。1826年,魏源受贺长龄之托仿照明代《皇明经世文编》的体例,编就《皇朝经世文编》,此后,补编、续编、三编、四编、五编、新编、统篇等同类书接踵问世,反映了这思潮在19世纪中国长盛不衰的状况。鸦片战争以后,内忧和外患交织,经世致用便成了统治阶层应付这个困境的基本思路。

一袁伟时《经世致用思潮与鸦片战争后改革的延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并指出其在清初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世致用"思潮在19世纪中国长盛不衰的原因和表现。
2020-12-06更新 | 22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实学"概念的某些思想内容虽早已有之,但把这些内容升华为“实学"概念,则始于北宋程颐。尔后,宋元明清时期的许多实学家都沿用这一概念,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中国的实学思想,从而构成了长达800多年的中国实学思潮。

阶段时间概况
产生与发展从北宋至明中叶这一历史时期的实学还不完备,还不能够真正把“实体”与“达用”两者结合起来,未形成完整系统的实学思想体系
发展从明中叶到清乾嘉时期比宋元时期具有更加丰富的社会内容,主要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随着“西学东渐”而在科学领域开创了重实践、重验证、重实测的时代新风
高涨并转型从清代道咸到同光年间这一历史时期的实学思想,主要是围绕“救亡图存”这一时代主题而展开。晚清实学的最大特点,既继承了中国古典实学的成分,又大量地吸收了西政与西学,企图以西学之实补中学之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实学”发展历程的认识。(要求史实准确,逻辑f,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伴随着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晨,启蒙哲学家转而从具体的经验和个别的事实入手,用分析的方法,重构人类的知识图景。理性不再是上帝的赐予,而是植根于人自身的一种禀赋和能力,人类不必依靠上帝的指引,完全通过自己的理性,就可以认识和把握这个世界,进而改变世界,建立新的世界秩序。这可以说是启蒙运动最核心的诉求。

——摘编自【英】约翰·罗伯逊《启蒙运动的再思考》《世界史》

材料二   “启蒙”一词古已有之,通常指幼童发蒙,晚清以降,又衍生出开启民智的近代内涵。晚清知识分子借助白话报纸等媒介,向民众灌输新知形成一股面向下层的启蒙运……现在通行的“启蒙”概念应当是清末从日本输入的。五四时期.《建设》《改造》《少年中国》等杂志上有零星的对欧洲启蒙运动的介绍,但“启蒙”一词远未通行,更不可能成为当时人对新文化运动的界定。北伐之后,现代意义上的“启蒙”概念才开始较为广泛地使用。

——摘编自陈建守《近代中国“启蒙运动”的翻译、书写及挪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诉求,并简析这些诉求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启蒙"概念演变的进程。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主要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