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下图是2009年4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韩城市盘乐村发现的目前最完整的宋代戏剧场面(墓中壁画)场面中四名丑角演员,动作各异,表演生动。作为研究宋代戏剧的史料,这次发现
A.需要进一步甄别绘画的真实性B.可以佐证宋代艺人的社会地位
C.证明了戏剧艺术在宋代已成熟D.可直接研究宋代戏剧人物形象
2021-10-12更新 | 307次组卷 | 15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武邑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下表列举了几则关于古代女子“缠足”现象的史料。
史料出处
南唐李后主宫嫔窅娘,纤丽善舞……令窅娘以帛绕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宋代理宗朝宫人束脚纤直,元丰(宋神宗年号)以前,犹少裹足,宋末遂以大足为耻《宋史》《南村辍耕录》
明代(浙东丐户)男不许读书,女不许缠足,自相配偶,不与良民通婚姻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清代女子足小有何佳处,而举世趋之若狂…悲夫袁枚《牍外余言》

关于古代女子“缠足”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缠足”现象随着理学之兴而出现B.“缠足”群体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
C.社会地位以“缠足”与否进行区分D.西学东渐推动“放足”思想的出现
2020-07-1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武邑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下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A.图1字体在《史记》中有详实记载B.图2字体可作为研究先秦历史史料
C.图3字体蚕头燕尾平衡对称D.图4字体在秦朝已经出现
4 . 1919年3月,蔡元培说,北大不但未提倡“铲伦常”,而且提倡“父子有亲,兄弟相友,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言仁爱、言自由、言秩序、戒欺诈”。据此可知,蔡元培
A.肯定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B.改造北大以服务政府的要求
C.主张以儒学为主兼容其他思想D.认识到西方文化存在的缺陷
2021-09-04更新 | 240次组卷 | 35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上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本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寻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德国首相俾斯麦

材料三:日本崛起于岛夷,最后跨海而来,燃起一场巨大的战火。这个变化过程就发生在中国人的眼皮底下。比之西洋诸国的历史,无疑要具体得多。因此战争带来的屈辱越是沉重,对于日本自强成功的领会也就越为深刻。……而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这一事实雄辩地为西学致强的实践做了证明。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为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故要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民族致命伤”是指什么?
(2)通过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俾斯麦对比中日学习西方的言论是否正确?他认为中国最终“弱”的原因是什么?
(3)通过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后中国“领会”到了什么?
(4)通过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主张的“至完美”国家是什么样的?
2021-03-1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木井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1902年,梁启超说道,“社会主义的最要之义,不过曰土地归公、资本归公,专以劳力为百物价值之原(源)泉”,并认为中国古代井田制与其有同一立脚点。这表明梁启超
A.对马克思主义已有较深入认识
B.最早提出了“民生主义”的主张
C.从民生的角度介绍马克思主义
D.极力主张进行无产阶级暴力革命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清王朝的大门,面对这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的思想界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在第一次稿片战争期间,以龚自珍、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有识之士,便率先提出了经世致用思想。19世纪60~90年代,为了挽救清政府岌岌可危的命运,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官僚士大夫们产生了应变的思想,洋务思潮应运而生。甲午战后,为了救亡图存、抵御外辱,维新志士们奔走呼号、宣传变法图强,使维新思潮在中华大地迅速传播开来。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取代改良思想成为时代思潮的主流,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剧变促使激进的知识分子深刻地认识到教亡的根本出路在于扫除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愚昧,这样以“科学”“民主”为旗帜的启蒙运动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思潮,将中国思想界的注意力引向了更深的层次。

——摘编自刘爱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思潮的演变及其特征》

材料二   在中国现代化史上,救亡与启蒙难解难分,中国的启蒙即源于救亡,救亡是中国启蒙的深层动因。与法国启蒙运动相比,中国启蒙运动毋宁是一种落后民族寻求富强之道的“救亡型启蒙”。五四运动前后,新思潮经历了一个从思想启蒙到“直接行动”、从“价值重估”到“社会改造”的转变。由此,五四运动后,革命运动代新文化运动而兴。这种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的消长,与其说是“救亡压倒启蒙”,毋宁说是“启蒙转化为革命”。

——摘编自郑大华主编《当代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出现的主要社会思潮,并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发展的特点。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清政府实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后,中国文化断绝了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一切联系,开始成为封闭的文化系统。……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成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近代文化逐步从鸦片战争后的有限开放,到洋务运动扩大开放……最后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全面开放。

近代以前,中国只存在一种文化,即中国的本土文化。伴随着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自由、民权、平等、社会契约等思想打破了传统思想观念的一统天下,新的科学体系也初步建立,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新文化运动则进一步推动了这种多元化的历史进程。

现代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就是民主与科学,而近代以前中国的文化只有民本思想而无民主思想;只有“格致之学”,而无科学。真正将民主与科学作为现代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的,是《新青年》以及因《新青年》的创刊而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摘自《<新青年>创刊与中国近代文化的走向》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向青年提出了六条要求,其中第四条即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他号召中国青年要有世界知识,进而推动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开放;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几乎所有的西学门类,如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心理学、地理学、史学、文学、美学、语言、文字、艺术、科技、医学、教育,以及各种各样的主义、思湖、学说、观念、理论,都先后传入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将民主与科学作为现代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的,它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因此新文化运动既是中国近代文化走向的必然产物,同时又对中国近代文化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摘自《循着中国近代文化走向回望<新青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文化的走向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关于新文化运动所持的观点,并对此加以解读。
2020-02-0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关于马镫(见如图)传入欧洲所起的作用,美国的罗伯特·K·G·坦普尔在《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书中描述:“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马镫,使骑手安然地坐在马上,欧洲就不会有骑士时代。……中国人发明了马镫,并赐予我们一个骑士制度的时代。”关于马镫的说法正确的是
A.马镫加速了欧洲封建化的进程B.马镫的价值超过了四大发明
C.马镫的发明比造纸术要早D.马镫的发明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2020-02-02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进行思想启蒙的必要性B.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
C.专制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D.追求民主是时代发展潮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