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的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的共同之处是
A.借助传统文化外衣B.建立政党宣传政治主张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D.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2021-08-31更新 | 306次组卷 | 121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宋代的官僚士大夫是书法名画的消费主体,更将之作为标榜身份的象征:新幅起的富民阶层因没有政治特权,基于书画作为精神类奢侈品的特性,也广泛加入书函消费行列;平民阶层消费的书画类型多以通俗类为主,但一些小工商业者对书画艺术品的追捧也蔚然成风这种现象表明
A.宋代的社会阶层差异逐渐消失
B.书画消费只为满足精神文化
C.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文人画成为主流形式
D.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建构的重要手
2020-02-21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期济运,得纤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见曾国藩
A.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
C.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
2020-02-20更新 | 57次组卷 | 17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摘编自《西方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启蒙思想家的近代国家观念。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中国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不同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十四世纪以来,画家能够把自己的形象画入宗教作品中,一方面是生动地表明创作者的身份,另一方面是这一时期画家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创作”权利,他们可以像赞助人一样出现在重大宗教场合,表现了他们与赞助人一样高贵的想法。材料表明了这一时期
A.以人为中心的自我意识日益强烈B.自画像成为普遍的艺术表现手法
C.人与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日趋平等D.教会的神权统治受到了沉重打击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但1920年《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1921年认为“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1924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旅,而成为一个民族。这一变化
A.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
B.表明孙中山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
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D.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
2019-10-08更新 | 601次组卷 | 29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墨子·公孟》中举出儒家“足以丧天下”的诸多情形: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丧,浪费了人民的财富和精力;强调音乐,造成同样后果;相信前定命运,造成人们懒惰。这反映出
A.儒家不受当政者重视的根源
B.儒墨社会关注点存在差异
C.墨家代表平民阶级的立场
D.墨子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841年,魏源参与浙江抗英,失败后愤而著述《圣武记》,颂扬清朝开国以来重大的军事行动,总结武备之道。此后又撰述《海国图志》,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这说明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是基于
A.对天朝上国观念的痛斥
B.对清王朝统治的维护
C.对中国抗英失败的反思
D.自身思想的根本转变
2019-09-21更新 | 196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下图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应是

A.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C.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D.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2019-09-20更新 | 584次组卷 | 20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战国后期,“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成为各家学说努力的共同方向,学术思想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交融、趋同的态势。这一趋势
A.标志着“百家争鸣”的结束
B.与历史发展趋势相一致
C.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阻碍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