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曹植《说疫气》中说:“建安二十二年,疫疠大作,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发愤著成了《伤寒杂病论》,“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到金、元时期………医学家提出了温病与伤寒不同。…….到明、清这两个朝代,平均每四年就有一次疫病流行。当时大多是用伤寒法治温病,这种治法无异于“抱薪投火”。…明清之际吴又可著《瘟疫论》,提出“戾气说”,认为温病是戾气所致,“非风、非寒、非署、非湿”到清代叶天士著《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使温病学从伤寒学说中独立出来,形成了新的学科。

——摘自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材料二   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从传统到近代,应对疫病的重点基本上经历了从避疫、治疗到防疫的转变,近代的防疫除了更强调预防以外,也确立了以清洁、检疫、隔离和消毒等头主要内容的基本模式。……这一转变,至少有以下两个值得关注之点:第一,传统时期对病的应对基本上是一种比较消极的个人行为……而近代的防疫则是一种重在预防,作为工卫生行政一部分的积极主动行为;第二,传统有关戾气、养内防病等一些认识,在观念上并未与近代西方的防疫思想发生明显的冲突,……它们很自然地被融入近代防疫体系之中。

——余新忠《清代卫生防疫机制及近代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温病学说的发展过程,并简析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卫生防疫观念的演变,并分析其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意识形态结构一方面反映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另一方面作为人的文化创造和对社会的自我意识,又对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有反作用。意识形态结构总是力图和经济、政治结构相造应,这是意识形态结构变化的社会动力。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为意识形态结构的外适应。同时,意识形态子系统内部的社会观、价值观、哲学观三者之间也必须相互协调,否则这种意识形态结构就是不完整或不稳定的。我们把意识形态结构内部的这种关系称为内和谐。意识形态结构的发展变化显然要受到外适应与内和谐两者的制约。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一—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提炼材料中的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外历史的相关史实加以简要阐述。(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言之成理即可)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第一场是儒墨之争;第二场是儒道之争;第三场是儒法之争。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儒家学说成为各派众矢之的B.争鸣涉及人生和治国方面
C.各家流派矛盾尖锐不能调和D.儒法之争实质是显学之争
4 .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的冬学教育大多沿袭了根据地和解放区时期的传统,采取的主要方式是诉苦、对比和算账等。同时,适时开展时事教育,培养农民整体观念,实行城乡互助。冬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
A.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B.促进民众的自我觉醒
C.建构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D.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
5 . 14世纪中叶,随着黑死病(鼠疫)在欧洲的肆虐,大批专家学者、神职人员倒在了瘟疫中,使得许多学校被迫放弃了拉丁语学习,于是北欧南欧相继建立了地方语言学校。据此可知,黑死病产生的影响是
A.摧毁了欧洲教会的思想专制B.促使宗教改革迅速扩展
C.推动文化走向民族性世俗化D.强化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1831年,法国文学家雨果发表小说《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迫害吉卜赛女郎埃斯梅拉达,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该作品
A.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风格B.讽刺了拜金主义风气
C.揭露了专制制度的腐朽D.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2020-04-27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四川省高三新课标III卷内参模拟测试(一)文综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洋务运动到今天140多年实际上是一个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就需要现代化的政治载体,那么什么样的政治载体能使中国人适应现代化的那种挑战呢?有不同的国际与国内条件的制约下,人们会采取不同的政治载体。首先是各种内外客观条件的压力和制约。其次是人们对于富强的各种主观的理解,人们的价值观念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和支配了他们做出的政治选择。第三,就是人们在当时可以借助什么样的政治资源来形成他们的政治战略。这样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政治选择。

——据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17年,孙中山认为美国立国之后,“政治蒸蒸日上,以其政治之基础全恃地方自治之发达也”;法国在大革命之后,“大乱相寻,国体五更”,其根源即在“其治向为中央集权,无新天地为之地盘,无自治为之基础也”。其意在
A.通过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B.学习美国实行联邦共和制
C.强调地方自治是立国的基础
D.结合中国实际去理解各国政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唐朝是庶族地主大量涌上政治舞台的时期,给诗坛增添了一大批新诗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风格来反映现实生活,突破六朝门阀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浮雕文风,丰富、充实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这说明了
A.唐代诗歌形式渐趋成熟B.文学深受政治制度影响
C.唐代诗歌水平迅速提升D.经济决定诗歌发展水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以历史事件为素材的诗歌、散文特别是历史剧在16世纪的英国深受欢迎,如托马斯·马洛里的《亚瑟王之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这些作品中关于不列颠的神话起源被不断提及,这有助于
A.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B.文学艺术的大众化
C.摆脱罗马天主教的控制D.代议制政治的发展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