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并不是对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的一种创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罗马教廷把下列书籍列为禁书:

书目作者生卒时间节选内容(观点)
《天体运行论》哥白尼1473—1543如果真有一种科学能够使人心灵高贵,脱离时间的污秽,这种科学一定是天文学
《九十五条论纲》马丁·路德1483—1546主张因信称义,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启蒙运动思想家)保障人权和实行法治的主张,崇尚知识、提倡科学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理性社会的种种设想,都已超出了国界,跨越了时代,有着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们卓越的见解为……欧洲革命高潮奠定了思想基础。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近代史教研组主编《世界近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的实质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两部著作为什么会被罗马教廷列为禁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启蒙运动对欧美民主进程的深远影响。
2022-10-25更新 | 225次组卷 | 20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综合检测历史试题
2 . 文明共享·命运与共

材料一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36条每一个真诚悔改基督教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罚罪。

——“九十五条论纲”

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

——伏尔泰

材料二   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引发了一场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大交换。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欧洲移民漂洋过海来到新的土地生活,他们带来的小麦、葡萄、马匹、牛、猪等使得美洲食物和营养的供给快速增加;他们携带的传染病使美洲的土著人口数量锐减。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作物在他们的传播下也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

——摘编自《新全球史》和《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三   


材料四   资本主义在全球商贸活动与世界市场的开拓过程中,制定了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扩张的国际交往规则,影响持续至今。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虽然带来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但是并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共同发展的实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但在发展战略层面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的外交思想,而且也为当代动荡的世界走向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上述材料反映了欧洲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三者共同的思想核心。
(2)根据材料二,概述“哥伦布大交换”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3)如图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任选其中一个法律文件,说明其核心内容及对该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4)概括材料四中关于现代世界秩序形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在汉初处于相对沉寂的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恰恰相反,儒学在汉初正处于初步复兴的阶段。汉初政治环境较为宽松,儒者与现实之间的初步沟通成为正常现象。以“重儒尚道”的陆贾和“颇通诸家之书”的贾谊为代表的儒者,在摒弃儒学“好是古非今”“眩于名实”的基础上,通过对亡秦之政的反思,呼吁儒学复归。他们还积极阐释“礼治”原则,分君臣上下,别父子六亲,逐渐完成了汉初儒学的转型,从而为武帝时期锻造成为新儒学奠定了学术思想基础。

——摘编自黄朴民《简论儒学在汉初的初步复兴》

材料二 北宋儒者顺应时代变迁,在批判佛道违背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的同时,重视质朴实用的古文,开展古文运动。他们写出的文章有主旨内涵,针砭时弊,各抒己见,不再只注重辞藻的堆砌,其影响不仅涉及文学范围,也涉及政治思想范围。孟子辟异端的方法深刻地启示宋人,不能用单纯的粗暴的方式去毁坏庙宇或者捣毁佛像,而是应从根本上修正思想。孟子较前代相比,受到普遍关注,其著作学说被注释与解读。这种转型适应了社会历史潮流,实现了复兴儒学的目的,更强调务实精神,使儒学地位不断上升,对中国文化和精神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裴晓冬《浅谈宋代儒学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儒学复兴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儒学转型的表现与影响。
2021-03-2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儒家思想产生以后,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孟子提出“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他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

——摘编自林晓平《论孟子对历史治乱盛衰的总结》

材料二 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朕)永惟万事之统……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儒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宋明理学为什么是“两汉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学派自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创以来,历久弥新,不间断地吸收新鲜血液,不间断地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前行。宋朝理学似乎已将千年儒学发展到无与伦比的极致,因为儒家极力倡导的纲常道德被宋朝理学大师们提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那么儒学会再向何处发展?随着封建主义的衰落,作为封建统治精神支柱的理学似乎也走到了尽头。但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还是很敏锐地找到了打破僵化局面的缺口,他们让中国源远流长的儒家思想又峰回路转,再现其强大的生命力。

———摘编自隋晓明《儒家的智慧》

材料二 宋代的理学保持着汉朝以来的方向,大迈步前进着,但到明清之际,这种发展的方向有了不可思议的更改。理学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神圣性,但当世界继续发展着资本主义已经取代封建主义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时,明清之际的儒学竟有意无意地适应了时代的这一变化。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儒学思想家,富有胆识与智慧地第一次质疑中国的封建统治,第一次质疑居于统治地位的理学思想,他们的句句真言掷地有声而振聋发聩。

———摘编自邓思平《儒学新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的儒学与宋代理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方向出现“更改”的历史背景,并概括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基本特征。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有教无类”,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

汉武帝时代将儒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导,这一变革肯定了“以教为本”,否定了“以法为本”,强调文化教育是“为政之首”,有着不宜忽视的积极意义。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上册)

北宋中期,儒家知识分子鉴前代士人之失,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他们“毅然以天下是非为己任”,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世风与时局的趋向。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李贽在《焚书》卷一中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也。”

——百度·百科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同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据材料二、三,概括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
(3)分析明清早期民主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2021-04-13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进入18世纪,欧洲迎来了一场启蒙运动,这场运动主要流行于法国大革命前夕,是当时的思想家非常自觉的运动,启蒙这个词也是当时的人经常使用的。人们之所以称这次思想运动为启蒙运动,是因为他们坚信自己正在从漫长的黑暗和无知中摆脱出来,进入了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理性和尊重人性的新时代,这个时代也被称为“理性时代”。

——摘编自赵立行《世界文明史讲稿》

材料二   1915年开始,一批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动了比辛亥革命更猛烈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的斗争中,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的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地攻击,揭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就其内容来看,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着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及其核心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与西方启蒙运动的相同之处。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九年间,又有人创新文学之论,谓著书宜即用现在的口语。于是白话文大为风行。此事于教育亦是很有利的。但其功用还不止此。因为文学思想,本是人人所同具。但是向来民众所怀抱的感想,因限于工具,无从发表,而埋没掉的很多。从白话文风行以来,此弊亦可渐渐革除了。”

——吕思勉《中国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开始后,白话文成为时尚,部分教科书改为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白话文用民众通行的语言讲述新时代的思想,代表着进步和未来,是新文化的标志。大量白话文教科书的产生,是民国时期教科书走向成熟的标志。”而学者们还编写了很多书信,如1920年的《白话书信》,就展现了国民新的伦理精神和规范,包括男女(同学)平等、婚恋自由、个人主义等等。

——摘编自靳志朋《文体、国体与国民:近代白话书写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有人创新文学之论”的内容及其主要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的关系。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匡亚明认为,孔子在周礼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并为后代的儒学社会所继承、实践和继续 改造的礼,“是封建社会把等级森严的尊卑、贵贱、亲疏等政治的宗法的关系加以规范化的准 则与仪式”。孔礼富有一种“变化”的特性,所以它并不等同于维护奴隶制度的周礼。孔礼之 所以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始终被尊崇,是因为它拥有着多层次的丰富内涵,其中既有因 其“变化”的特性而不断“损益”的成分,又有真理性的恒久不变的部分,而这具有真理性的一 部分,才是其核心部分和精华所在。

——摘编自王涛《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 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 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 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关于“礼”的思想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就是高举人文主义这面思想解放的旗帜,打破中世纪神学桎梏,使文化的各个领域,从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创造了远比千年中世纪更多、更绚丽多彩的成就,对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康天意《文明的狂飘疾进时代》

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继续弘扬。

——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材料二   使我数千年历史以脓血充塞者谁乎?专制政体也。使我数万里土地为虎狼窟穴者谁乎?专制政体也。使我数百兆人民向地狱过活者谁乎?专制政体也。

——摘编自梁启超《拟讨专制政体檄》(1902年)

要拥护那德先生(即democracy),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即science),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经济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文艺复兴运动与启蒙运动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比较陈独秀与梁启超关注的领域有何不同。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启蒙之路与近代西方启蒙之路的不同以及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