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各阶层不断探索抗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今天有一千种理由来论证“中体西用”的浅薄、机械和似是而非,但是却设想不出一种可能的方式,来取代它在沟通中西文化方面冲破坚冰、开启航道的客观历史作用。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下

材料二   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从19111010日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11日共和国成立,其间仅共有83天。这样迅速的胜利在世界上其他任何伟大的革命中是罕有其匹的。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兴起的历史事件,并评价这一事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变革的角度说明“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的观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2022-05-17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德宏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魏源认识到要想抵御西方侵略、筹备善后,必先从了解西方情况入手,“筹夷事必知夷情,知夷情必知夷形”。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他愤于人们对西方的愚昧无知,从而发奋深求西方知识,对西方先进的军事科技尤其是疾驶如飞的火轮船赞叹备至。魏源一向注重经世致用,介绍的西学知识还包括世界各国的地理知识及历史沿革、天文历算等科学知识。这些西学知识给当时闭耳塞听的中国输进了大量的新鲜信息。

——摘编自萧致治《魏源与西学》

材料二  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开始大量涉猎西学书籍,接受了西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益知西人治术之有本”“自是大讲西学”。他借用西学重新评估传统文化,指出纲常名教已不是治国平天下的灵丹妙药,强调要想逃脱亡国灭种之厄运,变法图强是唯一出路。然“今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中国“坐受凌辱”盖因“泰西户口少而才智之民多,吾户口多而才智之民少故也”。为此,他建议朝廷大力创办新式学校,把西学引入其中作为主要课程;同时急派学生赴美、日等国留学,学哲学、化、电、商矿等科。康有为的西学思想有不少真知灼见,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思想财富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摘编自申松欣《康有为与西学》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源西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西学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022-03-06更新 | 49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牟定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继展开.西万人文主义不断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一即个人的充分发展一的有意识的追求。

——马克圭《世界文明史》

孟德斯鸠认为,由于人们已经习惯于被压迫与统治.奴性也已经渗透到当时人们的心里了,若想要启蒙,真正有效的方法还在于呼唤人们的理性,从而由内向外进行彻底的改变。

——摘编自刘斌、贺如璋《法律规范下的理性启蒙与自由》

材料二   明清之际,思想家们从不同角度,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政治制度改革的理想。顾炎武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以“分权"形式削弱皇权对于各级政府的影响;黄宗羨希望通过重新设罡宰相、改造旧式学校的功能,以实现对皇权的限制;王夫之在“公天下”的政治理念下,提出了“君.相、谏官三者环相为治”的权力制约理想,更有“虚君”的设想。

——吴根友《明清时期儒家政治制度改革的理想》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旗帜分别是什么?(顺序不能乱);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三杰是哪三位?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在思想和经济方面的共同影响。
(3)根据材料二,指出限制君权主张的积极影响。
2022-08-13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顾炎武作为明清之际的三大家之一,他在史学方面的建树,反映和促进了这一时期史学的嬗变与转型。顾炎武历史观中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民本思想,即对普通劳动者历史作用的认识。顾炎武认为天子一位,君主只是一个爵位,是人民推举而来的,没有绝对的贵胄,君主要重视人民。在认识论上,顾炎武正确论证了感性理性的关系。他认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必须建立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

——摘编自金海峰《浅析17——18世纪中西方史学的嬗变与转型》

材料二

伏尔泰提出了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文化史观。从而把人类精神的进步放在应有的位置。伏尔泰的史学观批判地继承了笛卡尔建立在逻辑推理基础上的唯理主义。伏尔泰举起理性主义大旗,并使理性主义成为他的文化史观萌生的哲学基础。此外,在《风俗论》中,伏尔泰进一步把视野投向整个世界,勾勒了作为整体的世界范围内的人类生活图景。

——摘编自刘明《伏尔泰理性主义史学思想管窥——路易十四时代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与顾炎武史学观念的最大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炎武和伏尔泰史学思想具有相似性的原因,据顾炎武和伏尔泰的史学思想,简析史学研究应该关注的问题。
2022-07-09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论述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家为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整体利益,将其要求和主张制定成法律,以此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手段,这就是所谓的“以法为本”“垂法而治”的“法治”。这与当时社会所倡导的“礼治”“德治”的治国方略具有本质的不同。儒家的“礼”是依照宗法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等级制度,而“法”则是依照政治权力的从属关系建构起来的一套等级制度。法家的法治是针对儒家的礼治所维护的宗法等级制度而提出来的。儒家思想者把治国的希望寄托在了“圣贤”的身上,而法家则强调治理国家的关键是“法”而不是人。认为只要有了良法,并贯彻落实,就能把国家治理好,即所说的“依法治国,举措而已”。法家为了证明法治的必然结果提出了人性恶和进化论等理论用以推行法治。

——摘编自朱世英、赵翠娟《古代法家思想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意义》


阅读材料围绕儒家与法家治国方略的分歧,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3-06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的几十年间,是近代工厂制的兴起时期。1786年,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建厂时总资产4200镑,固定资本3789镑;1789年总资本5421镑,固定资本3916镑。阿克题莱特的克罗姆福德纺纱厂,171年建厂时雇用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达到727人。18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中首创了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来召集工人。19世纪初一家工厂规定:“任何人如非确有必要而擅离岗位,或在工作时间与工友交谈,每次将处以一便士罚款。”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二: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为标志的科学技术有了新发展。以计算机的升级换代为例:第一代1946到1958年间,这个时期构成计算机的主要逻辑元件是电子管,称为电子管时代;第二代1959到1964年间,称为晶体管计算机时代;第三代1965到1970年间,此阶段以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作为计算机的逻辑元件,称为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第四代从70年代起,随着集成电路集成度的不断提高,采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作逻辑元件,称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更新换代加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各项技术都是知识密集性、战略性、时效性、风险性强的新技术,没有大规模、多学科的有机配合和国家的统一组织、规划和投资是很难完成的。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工厂生产的特点,并分析工厂生产方式的出现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学技术新发展的特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采用了道、法结合的黄老思想,推动了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该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的治理和中央集权的巩固,因此,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奉儒家思想为正统。董仲舒创立了“天人感应”的理论体系,宣扬天道的精神,主张“大德小刑”“德主刑辅”。

——摘编自成怀洋《中国古代治国经验及启示》

材料二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治国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理学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概括其思想的积极意义。
(4)综合以上材料,就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谈谈你的认识。
8 .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 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 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 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 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 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教思想 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哲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 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 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他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2022-02-08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的学术思想,起源是很早的。然其大为发展,则在春秋战国之世。诸家的学术,当分两方面观之:其(一)古代本有一种和宗教混合的哲学。其宇宙观和人生观,为各家所同本。其(二)则在社会及政治方面,自大同时代,降至小康,再降而入于乱世,都有很大的变迁。所以仁人君子,各思出其所学以救世。其中最有关系的,要推儒、墨、道、法四家。大抵儒家是想先恢复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尧、舜、禹三代为法。道家则主张径复大同之治。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墨家舍周而法夏。”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个流动的发展过程。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儒家,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人的完善的品德,以及人性的冶炼。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理学一方面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统治,另一方面,理学家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材料三   在近代早期,儒学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早期改良派常把某些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置放在儒学名义之下,于是儒学就披上资产阶级文化色彩。后来,著名近代启蒙思想家康有为更自觉地利用他所掌握的西学知识对儒学进行比较全面的改造,使之不再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而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这种儒学不妨称为近代新儒学。

——摘编自张朝松《儒学近代转型的一个侧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为“救世’提出的治国主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新儒学与传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新儒学在近代变迁中的作用。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15世纪的300年间,意大利由于繁荣的地中海贸易和发达的制造业,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地区。意大利城邦的富翁为抬高身价而结交文人雅士,使得学术和艺术因此受到人们的尊崇,个人不再是被神创造、顺服于神的芸芸众生中的一分子。人们把这种个人的觉醒和基督教信仰结合起来,如在《神曲》里,但丁在空间和时间里漫游,其中既有真实的历史人物,又有神话中的人物······为发展这些品质,就要研读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研习需要读古典文献,人文主义者便去找这样的文献,结果找到了大量著作。从14世纪起,这个新生代(或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画家们就力图撇开道德上、宗教上的先入之见,使现实本身再现出来。

——摘编自[荷]彼得·李伯庚《欧洲文化史》

材料二   1660~1789年,欧洲除英国、荷兰和瑞士外,都处于号称君权神授的君主专制制度下。因此,这一时期的启蒙运动是一场全欧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批判的矛头都是指向信仰主义的,也就是说是指向一种已经或正在成为过去的思想或社会意识的。启蒙不是以教育者的姿态居高临下地对愚昧之见或信仰迷信以及流行的霸权话语进行批判,从根本上说,是指对任何一种意见的话语霸权本身的颠覆,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近代以来的理性主义、怀疑精神和自我意识的成熟之上的,这体现了其思想深层次上的人本主义本质。

——摘编自董小燕《西方文明史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及文艺复兴时期新观念的特点。
(2)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学者认为“启蒙运动是一场全欧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理由,并简述文艺复兴运动与启蒙运动的联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