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面左图是汉代画像石中的“羽人”形象,蕴含着羽化升天的意思;右图是唐代莫高窟“散花飞天”形象。隋唐时披着佛教飞天的大巾、穿上长裙的无羽而飞的“飞天”普遍存在。这说明(     
A.宗教与宫廷画结合催生地域特色文化B.三教合一促进文人画的形成发展
C.浪漫主义风格始终是古代艺术的主流D.多种文化交流融合推动艺术创新
2023-03-17更新 | 145次组卷 | 31卷引用:(选必三)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后案)
2 . 建筑师布鲁内列斯奇将图1、图2所示两种建筑结构融合,并利用高大的鼓座,设计了佛罗伦萨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大圆顶,它是古罗马以来欧洲最大的圆顶。这一大圆顶

图1罗马万神殿圆顶

图2中世纪哥特式建筑骨架

A.体现了对神权统治的崇拜B.解释了文艺复兴建筑创新的路径
C.压制了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公民的诉求D.初步实现了教皇建造宏达建筑的愿望
3 . 读如图,据此推断1535—1558年英国诺福克郡庄园财产分布对比图
A.教皇与大众矛盾迅速激化B.文艺复兴冲击了神权统治
C.自然科学弱化了宗教信仰D.宗教改革强化了世俗权力
4 . “自写真”

15—17世纪,伴随着中、西方社会的变化,传统绘画有了新突破。

中国古代自画像称为“自写真”,最早记载于《后汉书》。宋元始有零星作品传世,但多将人物融入山水背景或群像中。明清时期,部分士人挣脱“无我”枷锁,画中人物也从背景中独立出来。画家借助像赞、题记表达自我。苏州人沈周的自画像呈现了眼睛、额头、皱纹和老年斑等更为个性的面部特征。绍兴人徐渭在自画像上写道,“吾年十岁手植青藤”“流光荏苒,两鬓如霜”“合作此图,寿藤亦寿吾”。江南画家唐寅、陈洪绶等也有自画像传世。

西方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出现少量自画像。15世纪以来,意大利人热衷于古典文化,并效法古罗马人定制艺术品以获得不朽荣誉,自画像作为一个独立门类发展起来。画家多在宗教、历史等场景中插入自己的形象。威尼斯人改进了制镜技术,阿尔伯蒂的《论绘画》分析了数学、几何学与绘画的关系,推动了自画像写实风格的发展。画中人物脱离场景,独立呈现。丢勒、提香等人绘制了多幅自画像。丢勒在自画像上写道:“我,丢勒,在28岁时用永不褪色的颜料画下了我自己。”1617世纪后,欧洲出现自画像收藏热潮,伦勃朗一人就创作了70余幅自画像,莱奥波尔多·德·美第奇则收藏了79幅自画像。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15-17世纪自画像的发展所折射出的中、西方时代特征。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1-09-06更新 | 4091次组卷 | 25卷引用: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分层作业)-【上好课】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  )
A.东亚文化圈形成B.造纸术传入中亚
C.佛、道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D.中华文化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
2021-03-12更新 | 1256次组卷 | 22卷引用:(选必三)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中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如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2020-07-08更新 | 12199次组卷 | 126卷引用: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7 . 有学者指出,《郑和航海图》(即《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是明朝与西方海上交通的真实写照,《蒙古山水地图》(又名《丝路山水地图》)手卷则全面反映了明朝与西方的陆路交通。这两幅地图最能够反映出当时

A.朝贡贸易制度发展到顶峰
B.中国人已经具有较丰富的地理知识
C.政府倡导对外开放的政策
D.中西方之间海陆经济交流活动频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