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为了统一党和政府在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同时由于各解放地区的差异性,党中央决定将原先分立的各解放区政权适当合并,于1949年前后建立了东北人民政府、华北人民政府和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及华中行政办事处等大行政区人民政权,形成一种大行政区制度。大行政区政府大都成立于由战争走向和平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了其自身建设由根据地的游击式政府向正规化政府建设演进。各大行政区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则可以看做是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前奏。总起来看,解放战争时期大行政区制度的建立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环境里建立起来的新型人民政权体制,是新中国诞生前所进行的一次政权建设的实践和探索,具有重大的创制性意义,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宝贵财产,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与启示,它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

——摘编自黄建红《解放战争时期的大行政区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战争时期大行政区制度的建立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放战争时期建立大行政区制度的意义。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大观元年(1107)正月,蔡京“复拜左仆射”开始着手整顿崇宁五年(1106)以来被荒废的各项货币政策,“复广、患、康、贺州旧铸夹锡钱监”,恢复夹锡钱的铸造和通行,国内货币市场内流通的夹锡钱数量再度迎来铸币高峰。同时蔡京也对小钞的定位做了调整,“勘会外路当十钱诏不行使路分,民间私有当十、当五、当三钱并限今来指挥颁到日,限一月纳换,除官铸钱以小钞给还外,其私铸钱计小平钱三文足,或愿依中卖铜价者听,并以小钞给之;给限满不纳入官,或限内私相交易者,依私铸钱法施行。”即以一当三,若超过兑换时间仍持有私铸当十钱,就以罪论。这是蔡京逐步淡化小钞吸收当十钱的重要举措。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民间流通的当十钱必然不可能尽数交纳,但是实际上宋廷给予百姓的补贴也是比较适配大钱实际价值的,也能够吸引百姓前往兑换。所以这条诏令的实际意义就在于否定民间对当十钱的私铸,同时肯定了官方当十钱的再次流通,这对打击民间盗铸行为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齐德舜《蔡京货币改革与陕西路金融体系的崩溃》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蔡京货币改革内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蔡京货币改革的影响。
2023-05-14更新 | 147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魏末以来,百姓“唯兵革是闻”,统治者“惟刑罚是用”。在这种社会状况下,宇文泰接受了苏绰“治民之本,先在治心”的建议,改革诏书中首先就强调“先治心,敦教化”。与此同时,宇文泰又提出“恤狱讼”,要求治狱之官务必“不苛不暴,有疑则从轻,未审不妄罚”。宇文泰用人上有一个明显特色,不论原先属于哪个集团,不论民族、出身,量才而用,一旦任用,以诚相待。西魏还将役龄由十五岁改为十八岁,并规定“丰年不过三旬,中年二旬,下年则一旬。凡起徒役,无过家一人”。在革新政治的同时,宇文泰在思想文化领域还进行“恒以反风俗,复古始为心”的革新运动以倡导儒学。

——摘编自施光明《宇文泰改革评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宇文泰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宇文泰改革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事件主要内容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学校、建成新式海军
19世纪90年代戊戌维新运动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支持下推行“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
1911年辛亥革命革命派发动武昌起义,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5--1919年新文化运动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其基本口号是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概括上表所列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请任选一件事说明其意义。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上述历史主题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2023-01-29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元成宗即位后不久,即发出崇奉孔子的诏书,新建文宣王庙于大都,并徙国子学于其中,同时增加了国子学的学生。至元三十一年(1294),成宗下诏减免当年包银、俸钞,以及内郡地税和江淮以南州县一半夏税。后来又多次下诏减免赋税,使社会矛盾暂时有所缓和。元贞元年(1295)七月,下诏告诫全体官吏,有再犯贪赃之罪者,罪加二等,从重处理。不久,又将对贪赃罪的处理改为罪加三等。成宗下诏罢征安南,释放了扣押的安南使节,着手缓和与周边各国的关系,放弃了忽必烈动辄征战、继续扩张的政策。对待贵族官僚则采取恩威并施的方针,下诏禁止诸王擅自干预地方政事。《元史》对元成宗的评价是:“世称元之治以至元、大德为首。……故终世祖之世,家给人足。……大德之治,几于至元。”

——摘编自邵远平《元史类编》等


(1)根据材料,概括“大德之治”得以出现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元成宗的改革。
2023-02-07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断创新与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一赏者,利禄官爵抟(音同“团”,凭借之意)出于兵,无有异施也。夫固知愚、贵贱、勇怯、贤不肖,皆尽其胸臆之知,竭其股肱之力,出死而为上用也;天下豪杰贤良从之如流水;是故兵无敌而今行于天下。

——《商君书》

材料二:免役之法,据家资高下,各令人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

——《宋史・王安石传》


(1)依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结合所学评价商鞅变法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废除官僚特权的措施和后果。综合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认识“求变”、“求新”传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起初,村社除了按比例分摊向国家缴纳赋税、监督农民完租纳税外,还负责国家和地主的徭役。改革后,村社有权对所掌握的共有土地进行重新分配,但重分的周期被延长,有的一直没有重分过。村社在行政管理上被赋予更大的权力,更加正规化,在农民与国家的天平上,出现了偏向国家的倾斜。村社还开展禁止酗酒和各种文化教育活动,拨款兴建图书馆等。但是,农民在改革后,困境并没有得到任何缓解,在暴力夺取地主土地的斗争中,村社逐渐成为了农民天然的组织形式。村社非但没有成为国家理想中维护专制制度的支柱,反倒成了农民反对专制统治的斗争团体和武器。1906年斯托雷平进行改革,企图通过摧毁村社、培植富农,使富农成为农村决定性的经济力量,从而维持沙皇的专制统治,结果失败,更多的贫苦农民成为反对沙皇政府的力量。

——摘编自王文娟《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村社职能嬗变的分析》


(1)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村社职能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社嬗变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村社嬗变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80年代,为造应军队工作重点转移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人民解放军进行三次体制改革、精简整编。全军总员额由603万压缩到305万,大军区由11个调整合并为7个。20世纪90年代根据国际战略格局和中国国家安全环境的变化,军事战略方针的基点定位于打赢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军队体制结构进行优化,专业技术兵种部队比例有所上升,全军总员额减少到250万人。进入21世纪,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央军委提出完成我军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全军总员额进一步下降为200万人,在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优化规模结构等方面改革取得重要成果。

——摘编自丁伟魏旭王巧伟《新中国国防和军队改革历程与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材料:魏晋南北朝官吏考课废弛严重,冯太后和孝文帝改革,从吏治着手,按守宰任期“治绩”好坏为定,不拘年限。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发布《外考令》作为改革吏治的依据。北魏太和改制与当时官品格式变化相适应,官吏考课之赏罚与官品、官阶结合起来。北魏官分九品,品有正从,复次分阶,共九品十四阶。考课上中者,即可升一阶,考为下弟者,其罚亦以一阶为限。北魏官员考课要记录在案,存于尚书省,谓之考簿。考课之赏罚与官品紧密结合,明确规定升降均以一阶为限,百官以考课定阶,再以阶授官,这无疑较前代在考课制度上的大进步。北魏在继承魏晋旧法的同时,比前代考课制度增添了新的内容,促进了考课制度的发展,为隋唐考课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魏晋》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太和改制官吏考课制度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太和改制官吏考课制度改革的意义。
2022-05-09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初到唐中叶百余年间,随着政治方面诸多矛盾的滋长,社会经济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使得现行的财政制度无法继续执行。唐前期长期实行的均田制,至安史之乱后已完全崩溃,庄园制逐渐形成。唐政府在财政改革中为了适应土地制度的发展形势,废除了均田制,确立了庄园制。庄园制是随着两税法的确立而确立的,私人田庄、皇庄、寺院田庄大量出现,庄田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土地制度。庄园制下的土地可以买卖,唐后期丞相李德裕的平泉庄,经过三次转卖才到了他手中。出卖土地不限于贫苦农民,买入土地的也不限于富贵之家。土地进入流通领域为土地再分配提供了条件。这种分配不是由统治阶级的主观意志即政府部门的行政手段支配的,而是由经济手段完成的。土地占有在自我调节的再分配中,同样存在着占有不公的现象,如有的人所占有的田庄达上万亩,而有的人只有十几亩;地主阶级普遍占有土地,而不少农民却失去了土地,为庄园主当佃农和雇工。

——摘编自叶振鹏主编《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中叶土地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中叶土地制度改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