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君主们根据臣下的功绩来封官授爵,根据爵位高低来规定臣下的薪水。商鞅认为:“行赏而兵强者,爵禄之谓也。”秦朝建立后,一个一千石的官吏每年可得小米34250公斤,所得俸禄已经可以满足相当富裕奢华的生活了。到了汉武帝时期,俸禄以钱币而不是谷物的形式付给,有记载,丞相作为最高官员,月俸是高级官员中两千石的2倍,是中低级官员中六百石的20倍,是低级小吏的100600倍。魏晋南北朝时期,俸禄内容复杂多样且多以布帛或谷物为主,且多个政权均因战时需要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百官的俸禄。唐朝官员的收入主要包括职田(朝廷拔给官员自主经营的田地)、俸钱和赏赐。此外,还实行公务用车制度,官员的差旅福利,甚至还有退休金。到了清朝,政府在实行“薄俸制”的基础上,还设置了“养廉银”,并设置完善监管措施,形成稳固的俸禄制度。

——摘编自李博朱玉洁《中国古代的俸禄制度》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银贵钱贱”,加之局部内战的巨额军费,使得开支不菲的官员因收入被波及而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境地。面对国家的日渐沉沦及吏制的渐趋腐败,有识之士认为要想革新政治,必须对现行的俸禄制度进行必要的损益。在多方力推下,1869年颁布的《中国海关管理章程》一方面采取了中国俸禄制度按年计算的惯例,同时又引进了绩效工资的思想,体现了工资设计与职级高低、职务繁简相配合。外交官员的工资结构也抛弃了旧有的正俸、恩俸、养廉等名目,而是直接按照行政级别的高低拟定工资额,且按月支付,另外报销一定生活费和交通费。伴随着清末新政中的官制改革,清政府开始陆续实行工费、津贴、薪水制度,且改设各部门、各省份自行拟定养廉银数额,出现了如东三省奏定数额高出定额1.32万两的现象。

——摘编自鲍伟《晚清文官俸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官吏俸禄制度的基本特征,并简要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俸禄变化的背景,并说明其影响。
2022·江苏南通·二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关条约》的签订,给清政府行将崩溃的财政体系和国民经济以致命打击。对外被一个新近崛起的小国打败,这一严酷事实,不能不引起一批有识之士的思考;对内各级官员大多不遑顾问地方利弊与生民休戚,各地人民纷纷掀起不同形式的求生存斗争。甲午战后洋务运动的破产势必导致“中体西用”为理论核心的洋务思潮的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维新思潮的兴起。维新派的主要代表康、梁等都是些“拿起笔杆做刀枪”的读书人,他们从变法一开始就提出了“全变”的思路与齐头并进的举措,不分轻重缓急的操作,使传统的顽固守旧力量及各种潜在的反对势力都被动员起来。光绪皇帝没有实权,而推动变法的维新派也没有能为变法争取最高实权人物的支持。洋务派集团中虽然有一部分人主张改革现行政治体制的弊端,但他们循序渐进的改革路线又被激进的改革派激烈反对。顽固派阻挠对康有为等变法者的认同,造谣惑众、挑动社会对变法的恐惧和不满,最后将变法扼杀在摇篮中。

——摘编自张喜云《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关于戊戌变法研究综述》


(1)根抠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发生的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归纳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主客观因素。
2022-04-15更新 | 256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字是汉族人所创制和使用的文字,在古代,汉字流传到日本并被长期使用,但在近代,日本逐渐出现了文字改革的思潮。这一过程从明治维新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19世纪“兰学”在日本逐渐兴起,使日本认识到了荷兰文字的简便,他们对汉字的复杂构型产生不满,民间逐渐产生了排斥汉字的意识。明治维新前有人提出废除汉字,但遭到了著名学者和历史学家的反对,所以最终没有被政府采纳。随着明治维新的推行和中国被侵略的加深,日本反思了对中国文化和文字的学习,政府将文字改革提上日程,尤其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他们更加反对中国文化,把文字改革推向了高潮。政府推广假名(借助汉字音形不用其意义)和罗马文字过程中,由于人民使用不习惯,推广受到了阻碍,废除汉字改革势力遭到一定程度的压制。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人们发现假名不能完全表达意思和情感,于是在日本废除汉字的势力被完全削弱,日本政府决定在日本国内长期使用汉字,但受到汉字改革的影响,汉字在日本教育中的数量还是被减少了,而且多为简化后的汉字。

——摘编自次仁桑珠《日本近代文字改革及文字使用概况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文字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日本文字改革的特点,并谈谈你对文字改革的认识。
2021-06-29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明治政府在改造寺子屋旧教育的基础上完成了近代教育变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幕府后期日本各藩虽大力兴办藩校,但只能满足贵族、上层武士阶层的教育需求。寺子屋教育初期主要根据平民的现实需求,培养民众的谋生手段以及读书识字的能力。到江户后期,幕府为巩固封建统治加强了寺子屋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江户时期的寺子屋首次向女子敞开大门,为平民女子创造了接受教育的机会。1872年日本学制改革是在寺子屋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实际的情况需求,利用现有的寺子屋和教师人员与设备,改造或合并成新式小学;或者废除原有的寺子屋建立新式小学。学制改革推行之后,寺子屋教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作为日本近代教育的前身,其历史地位毋庸置疑。

——摘编自魏雅榕《日本近代初等教育的基础——寺子屋教育》

材料二   为“求知识于世界”,187111月,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全权大使的数以百计的庞大代表团赴欧美考察西方文化教育制度,岩仓具视一行出国时选派一批留学生随行。1873年官派留学生达250人。留学生回国后,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发展都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日本政府雇用大批外籍专家从事各个领域的工作。从1860年至1914年间,日本聘请的外籍专家中,单有姓名可考的就在1100人以上。政府强调,凡6岁以上儿童均需读完小学,凡拒绝送子女入学的父母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有关小学教育员名称及待遇的“敕令”中准予小学教员享受等同判任文官的待遇。1880年修改后的《教育令》规定,从小学起要实行“尊皇爱国”的思想教育。1890年日本天皇亲自颁发了《教育敕语》,其中心思想也是宣传“大和魂”,要求臣民应忠于天皇。

——摘编自文天植《谈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教育改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日本寺子屋教育的特点,并概括指出对日本近代教育发展的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教育改革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学校教育在兵连祸结中早已破坏殆尽,朝廷此时又无力兴学设教。要解决人才匮乏问题,政府必须广泛开设学校,改变官学衰败局面。北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也要求教育既培养精通儒学的文官,又要求培养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灿烂而丰富的文化成就为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养料,而汉唐以来的官学教育基本上都是满门经文的太学教育,这与蓬勃发展的宋代社会不相匹配。

材料二   北宋太学内容改革改变了汉唐以来满门经文的单一格局,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文史、治事等内容的新格局。北宋太学采用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讲学时的“苏湖教法”,使学生由索然无味到耳目一新。北宋太学改革后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文化知识。唐代太学限招五品以下子弟入学,而北宋太学只要是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就可以入学,较广泛地向中小官僚和一般平民子弟敞开了求学的大门。

——以上材料摘编自周路宽《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宋太学教育改革涉及的主要方面并分析其影响。
2020-11-21更新 | 237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中学、泰州市姜堰中学、宿迁市沭阳如东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兵部省指出:“教育海军军官是建设海军之头等大事。”于是,原幕府的东京海军操练所得到恢复,并于1888年迁往江田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江田岛地形临海抱湾、地理优越,利于海军专业培养。江田岛海校在学习近代海军战术、技术、西式外交礼仪的同时,其日常训练和管理严格到了残酷的地步。平时高年级学员负责管理低年级学员,可以根据其不良表现进行打马体罚。每到重大节日,海校都要组织学生向天皇的照片行叩拜之礼,每个星期都要背诵天皇的《军人敕谕》.海校还经常开展各种剑术、柔道、相扑等体育运动,以此锻炼海校学员意志。一位英国人在谈到江田岛海校时写道:“从海军兵学校毕业的年轻人,既有一副能经受一切艰难困苦的身体,也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为了天皇和祖国,他们可以不惜一死.”海校的上述精神教育被称为“江田岛精神”,是旧日本帝国海军的精神支柱。

——摘编自王伟《炫目樱花终凋零——记日本江田岛海军兵学校》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田岛海校建设的有利条件。
(2)据材料,归纳江田岛海校的办学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江田岛海校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2021-02-13更新 | 133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在明治维新过程中,教育改革居于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1年,出访欧美的代表团首脑人物之一木户孝允在给国内写信时说:“国家的富强就是人民的富强……吾人今日之开化非真正之开化,为防十年后之弊病,唯在于兴办真正之学校……牢不可破的国基者唯在于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无穷者,唯真正在于教育而已。”

——(日本)石冢裕道《日本资本主义成立史研究》

材料二 日本学习法国制定的新《学制》,是因为日本的中央集权制与法国相似,自上而下的改革易于推行;后学美国,是因为具有强制色彩的《学制》,加重了民众的经济负担,制约了教育普及,因此改革推行了非强制性的《教育令》。吸收普鲁士教育,也不是照搬其冷酷的“铁血政策”和无情的效率至上主义,而是努力把它和“东洋道德”融合起来。

——(日本)永井道雄《近代化与教育》

材料三 1878—1900年共培养35200名大学毕业生,基本上满足了日本近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到1900年中等实业技术学校已有290所,为正在进行的工业革命的日本工厂、企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熟练、敬业的技术员和技工。明治时期的教育成果不断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日本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然而由于各级学校以天皇的《教育敕语》为政治教育的“课本”,对青少年灌输“忠君爱国”和武士道精神,因此使学校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培养战争工具的摇篮。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木户孝允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日本学习西方进行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
(3)归纳材料三中日本教育改革的立足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日本教育改革的影响。
2020-06-05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第三次模拟历史试题
8 . 改革关乎国家命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对于博闻、辩慧及游居者,一概加以排斥……且矛头对准儒家……攻击“仁”,将“孝”“悌”明列为国害……(认为)人民生活有规律,人民力量集中在农战,国家必定强盛……商鞅重整家庭组织和社会制度……将人民的心志和力量集中于农战。

——郑良树《商鞅及其学派》

材料二   (荀子约于前262年入秦,评价说)“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士大夫……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朝廷,其间听决(了解、商决国家事务),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故四世有胜,非(侥)幸也,数也。故曰……治之至也。”

——(战国)荀况《荀子强国》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聚力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聚力点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商鞅变法的效果。
2020-07-2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政治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桑蚕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摘编自《魏书》

材料二   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故宪章旧典,始班俸裸……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裸……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魏书高祖纪》

材料三   493年,孝文帝先利用卜筮制造舆论,令太常卿斋卜,筮以南伐之事,遇“革”,他立即说:“顺天应人之卦也!”群臣果被慑服……会中,元澄稍露异见,他即厉声驳斥。会后,单独召见元澄时他又温言说:“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他与元澄坦诚相商,终于达成了共识。

——朱兴和《略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朝议》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均田制实施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均田制中规定“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孝文帝为减少迁都阻力而采取的策略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能取得成效的基本因素。
10 . 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推行的重要制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爰暨季叶, 斯道陵替, 富强者并兼山泽, 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今地有遗利, 民无余财, 或争亩畔以亡身, 或因饥馑以弃业 。而欲天下太平, 百姓丰足, 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 循行州郡, 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还受以生死为断, 劝课农桑, 兴富民之本。

——《魏书》卷七上《高祖纪》

材料二   北魏均田令的性质,是把被隐占的人口纳入国家户籍;所谓“均给天下之田”,则是为北魏在中原地区废止按“戶”征税,实行按“家(小家庭)”征税,确定基本的法理依据。据此,凡属私人占有的土地,都必须向国家缴纳租调。总之,原封不动地保留中原地区旧有的土地剥削关系,而不从根本上去触犯坞壁主和贵族的利益;在此基础上迫使他們让步,使国家获得更多的纳税人口,是北魏实行均田制所要达到的目的。

——程念祺《“通鉴”三长制系年发微—兼论北魏均田制的性质和作用》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归纳北魏实行均田制的背景。结合所学,指出均田令的具体内容。
(2)依据材料二,概括“均给天下之田”的本质目的,据此说明均田令的性质,并分析其实施的后果。
2020-04-01更新 | 40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