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宋代话本中记载,王安石曾微服到江宁,遇到一老人在喂鸡,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俱来就食。问其故,老人说:老孀居二十年,也在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话本作为文学史料价值不大B.新法引起了人民大众的普遍不满
C.变法中存在一定的扰民现象D.免役法以牺牲百姓利益为代价
2 . 沙皇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发动者,在推动俄国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亚历山大二世很早便认识到尼古拉时期对外政策的软弱无力,为恢复俄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威信,沙皇和政府开始寻找新的途径、采取新的措施改变内政。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改革势在必行。经过多年的学术探索,俄国学者终于认识到沙皇在改革开始阶段的重要作用,逐渐摒弃“革命形势”说和“自下而上”说等陈旧结论。

——摘编自张广翔《俄国学者关于俄国1861年农民改革的争论》

材料二   改革派属于既得利益集团,其带土地解放农民的主张体现出其进步性,得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支持,最终废除农奴制,授予农民土地,从而强化了改革派的力量。改革虽然没能解决俄国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最核心最尖锐的农民和农业问题,但它是俄国全面现代化的标志,不能因此而忽略改革开始后陆续在地方自治、教育、军事等领域改革的进步意义。

——摘编自唐艳凤《俄国农奴制改革法令解读》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俄国学者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原因的认识变化及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派的主张在1861年改革中是如何实践的,并说明其积极效果。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统治者的改革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
2020-06-23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0届高三仿真训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861年农奴制改革开启了近代俄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既然天意授我承担起全俄罗斯皇帝的伟任,我一定不辱使命,誓将恩泽关爱惠及所有臣民” “先祖们已经采取了一些改善农民状况的措施……但是影响范围毕竟有限。”“我相信,贵族地主们对皇帝是无限忠诚的,也相信你们会为国家的利益而准备随时牺牲自己的利益,所以我才决定进行这项改革。”“在地主仍保持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下,农民可在履行了规定的义务后长期使用宅基地,并且使用法令规定数量的土地。”

——摘编自《1861年2月19日宣言》

材料二 农奴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自由”和“土地”。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全面现代化的标志,为3000多万农民带来自由,为资本主义关系和国家经济现代化扫清了道路,并且在地方自治、教育、军事等领域进行了具有进步意义的改革,因此被称为伟大的改革。

——摘编自唐艳凤《俄国农奴制改革法令解读》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沙皇为推进农奴制改革采取了哪些策略?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奴制改革中解决“自由”和“土地"问题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现代化发展有何影响?
4 . 农奴制改革是俄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里求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

——摘编自莫斯《俄国史》

材料二:改革是沙皇顺应时代之举,也是平衡国内派别之争后做出的最佳选择。改革《宝言》和《总法令》为改革造势和定调,补充性规约适时适度调整改革方向和程度,力争实现带着土地解放农民的最初设想。然而农民获得的所谓自由并不能解决土地不足不沃的窘境,最终成为税高赋重的自由人。改革派亦属既得利益集团、俄国村杜传统掣肘、现代化改革的实用性取向是改革法令未能完全落到实处的重要原内。

——唐艳风《俄国农奴制改革法令解读》


请回答:
(1)据材料,指出沙皇政府改革的原因及“艰难选择”的具体内涵。
(2)据材料二,归纳“改革法令未能完全落到实处”的具体表现。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经验教训。
2019-07-04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18-2019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字介甫)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或与朋友争辩于私室,不少降辞气(不能说话柔和,气色温和),视斧钺鼎镬无如(不畏强势,不怕得罪人)也。……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弗色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

——引自《宋史·孙固传》


材料二: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引自历史学家钱穆《国史大纲》


(1)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则史料的主要观点,并评价两则史料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材料三:
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清代的法律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


材料四: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的相同点。
材料五:
“体育”最初产生起自于“教育”一词,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专门领域。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城邦为争夺领地兵戎相见,军事训练促进了古希腊体育运动的发展,角力、体操等曾被列为教育内容,促进了古代奥运会的产生。14、15世纪以后,人的自由和人的价值以及平等观念的提出,开启了普及教育的大门。1762年,卢梭在法国出版了《爱弥尔》一书,他使用“体育”一词来描述对爱弥尔进行身体的养护、培养和训练等身体教育过程。
18世纪以后,生产力巨大发展,社会财富增加,传统体育文化不断发展,现代竞技运动的公平原则和规则精神确立。
19世纪中叶,清政府在兴办的“洋学堂”中设置了“体操课”。学校体育的内容也从单一的体操向多元化发展,课堂上出现了篮球、田径、足球等。20世纪初,我国大批留学生东渡去日本求学,“体育”一词引进到中国。
二战后,全球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革,大众娱乐休闲产业日益发展,现代体育成为时尚性的大众消费文化。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重大契机,中国政府加大投入,大力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人民群众体质不断提高。
(3)依据材料五,结合所学,以“体育的发展”为主题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归纳准确完整)
6 . 19世纪中期俄国一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经判处它的死刑。”对这段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农奴制度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的工业革命进程
②农奴制度成为影响俄国国家安全的重要隐患
③废除农奴制度成为俄国人的共识
④农奴的悲惨处境得到知识分子的同情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尝以谓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
因天地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摘自《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王安石认为,要解决兵多而弱、财富而贫这两大严重问题,必须变法革新。经过深思熟虑,他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治国方略和改革措施,于公元1059年以《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进献朝廷。他指出当时存在的问题是内治不清,外困夷狄,财力困穷,而造成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思想禁锢,人才缺乏;制禄太薄,不足以养,迫使官员廉耻日毁,贪污盛行;再加上风俗大坏,以奢为荣,以俭为耻,又不得理财之道。针对这些问题,王安石提出了开源与开放的理财之道,择将治军的强兵之方,制定以先王之道取代陈腐的儒术、专以经术取士的科举改革、实施青苗法的经济改革等一整套改革方案和实施措施。用现在的话来说,既深思熟虑地进行顶层设计,又摸着石头过河,全面推进改革。
——李锡炎《解读王安石变法:摸石头过河, 全面推进》
(1)根据材料一,归纳王安石的理财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可行性。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1924年,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知识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不同的时代,史家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解读大相径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都察院,都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辇彀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凡被殴击。……举京师谣言纷纭不可听闻,皆谓康有为欲废京师六部九卿衙门。彼盈廷数千醉生梦死之人,几皆欲得康之肉而食之。其实康有为不过言须增设新衙门耳,尚未言及裁旧衙门也。而讹言已至如此,办事之难可以概见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 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帝后两党政权之争,由来已久,戊戌维新,特西后有意纵容之,以作废立之口实耳。
——萧一山《清代通史》,1923年
材料三 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康有为公然诬蔑18世纪法国人民的民主主义革命为“无道之甚”,替满清封建统治者策划防治中国人民革命的方法。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载湉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戊戌变法失败,宣告改良主义在中国没有出路
——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1954年
材料四 当前,仍有一些学者也认为“激进”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这很难令人接受。反过来讲,假如康梁的变法主张温和一点,变法的速度再放慢一点,变法就可以成功吗?肯定也不会成功。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康梁维新派的变法内容和具体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使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从维新派本身去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2001年
请回答:
(1)据以上材料概括,针对戊戌变法的失败,四则材料分别作出了怎样的原因分析?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中认识分歧的因素有哪些?
2016-12-12更新 | 9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江苏省徐州市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