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1 道试题
1 . 梭伦和商鞅根据两国各自国情而进行的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促进了国力的强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

材料二   梭伦:“对民众如果不过分放纵,也不粗暴地对待他们,他们对首领也会极其顺从。”

——摘编自[法]阿尔德伯特《欧洲史》

材料三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推动了雅典政治发生怎样的转型?改革后,“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平民)的声音”说明了雅典政治的新特点是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梭伦改革的突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反映梭伦对民众“不过分放纵”的政治措施。
(3)据材料三,指出“商君治秦”指导思想,并归纳其效果。
(4)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改革和商变法的本质区别。
2019-10-24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2 . 农奴制改革是俄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里求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

——摘编自莫斯《俄国史》

材料二:改革是沙皇顺应时代之举,也是平衡国内派别之争后做出的最佳选择。改革《宝言》和《总法令》为改革造势和定调,补充性规约适时适度调整改革方向和程度,力争实现带着土地解放农民的最初设想。然而农民获得的所谓自由并不能解决土地不足不沃的窘境,最终成为税高赋重的自由人。改革派亦属既得利益集团、俄国村杜传统掣肘、现代化改革的实用性取向是改革法令未能完全落到实处的重要原内。

——唐艳风《俄国农奴制改革法令解读》


请回答:
(1)据材料,指出沙皇政府改革的原因及“艰难选择”的具体内涵。
(2)据材料二,归纳“改革法令未能完全落到实处”的具体表现。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经验教训。
2019-07-04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18-2019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引自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争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固,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偕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苛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摘自《临川先生集·上五事札》

材料四   臣(司马光)向上曾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宜先变更。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2)材料三、四争论的是什么问题?他们的根本目的是否一致?为什么?
(3)材料反映的两次变法都遭到顽固派反对,请根据材料二、四指出他们反对变法的相同理由。两次变法中的顽固派在阶级本质上是否相同?为什么?
2019-05-07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江苏省沭阳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也是最为成功的一次变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第一度变法,其中一项主要内容是“令民为什伍”,这是秦献公时所行“为户籍相伍”制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商鞅变法的根本内容。商鞅变法不仅法度严明,而且推行有力。起初,很多秦国之民感觉不便施行,甚至太子也犯法,商鞅“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为法令的彻底推行铺平了道路。秦迁都咸阳后,商鞅继续展开第二度变法。变法打破原有井田制的土地分配模式,此项经济改革是变法的重中之重,促使秦国迅速富强起来,在对外的战争中不断获胜。因此,汉代王充大赞“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据材料归纳商鞅变法值得后世改革者借鉴的成功经验。

5 . 材料一   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的数十年间,西欧因决定性地促成了俄国的工业化而进一步削弱了俄罗斯的旧制度。在1917年投入俄罗斯工业的5亿英镑中,有之一以上是由外国投资构成的。(俄国)工厂工人的数目从1865年的381000人上升到1890年的1620000人,进而又上升到1898年的3000000人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全集》


(1)据材料一,分析俄国工人数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据所学知识,请列举出其他一条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1861年以后俄国历史发展的政治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所说“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史实依据。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促进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
2019-03-17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盘湾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2019-01-30更新 | 2222次组卷 | 32卷引用: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江苏卷)
7 . 王安石变法以人才为本。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以谓方今在位人才之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可知矣。今以一路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

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今悉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课试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此。……以朝夕从事于无补之学,及其任之以事,然后卒然责之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宜其才之足以有为者少矣。

——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材料二 于是改法,罢诗赋、帖经、墨义,士各占治《易》《诗》《书》《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每试四场,初大经,次兼经,大义凡十道,后改《论语》《孟子》义各三道。次论一首,次策三道,礼部试即增二道。……又立新科明法,试律令、《刑统》、大义、断桉,所以待诸科之不能业进士者。未几,选人、任子,亦试律令出官。

——《宋史·选举志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宋朝“在位人才”不足的表现极其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王安石解决“在位人才”不足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效果。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青苗钱”以常平籴本1400万作本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但是无银行主持,缺乏法庭处理贷款的权利义务。有些县官就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三 旧有之系统,包括其中的既有利益,必须铲除,然后……新的体系才能成立。王安石的变法没有引起所述的社会冲突,是因为宋朝的社会还未发展到这一程度,是以纠结新旧两派,作这场决斗。他的改革,只是政治上的一种冲动,而不是一种经济上的发展。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取得了什么成效?
(2)根据材料二,归纳王安石变法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三,指出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是什么?
(4)自19世纪末以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趋向于肯定为主。结合材料,谈谈你认为今天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肯定王安石变法?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19世纪中叶西方把自己强加于中国和日本时,经过短暂的对基马尔主义的迷恋之后,大多数精英采取了改良主义的战略。随着明治维新,一个有生气的改革家集团在日本掌握了政权,他们学习并借鉴了西方的技术、实践和体制,开始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   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后,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学习西方文明的愿望,其改革的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在世界文明史上均属罕见。它超过了19世纪的埃及阿里改革,甚至超过了18世纪俄国的彼得大帝改革。在学习和吸收西方文明方面,明治政府迈出了坚定沉稳的步子,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重大措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由于日本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19世纪在同样地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小。过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经过挑选的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现在,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19世纪中叶西方是如何实现“把自己强加于中国和日本的”?

(2)据材料二,归纳明治维新改革的特点?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的措施是如何体现“东方道德、西方技艺”?

2018-10-15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8高三下·江苏·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为培养建设资本主义新国家所需要的政治家、科技人才、产业工人和军人,新政府取消了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效法西方国家建立了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近代学校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初等教育。一些洋学家和思想教育界名流于明治六年(1873年)成立了研究和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的学术团体——“明六社”,创办机关刊物《明六杂志》,积极宣传改革思想,提倡自由主义、欧化主义,对日本人民进行启蒙教育。明治政府还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如“改历”、“易服”、“剪发”等,以改变中世纪的风俗习惯,倡导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学习西方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文明开化的主要内容及实质。
2018-05-18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4月2018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江苏卷)-历史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