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道光时,两广总督邓廷桢在奏折中说:“内地商贾航海贸易挈本以行搬运制钱,既苦脚费不赀金银出洋,又恐干例禁”。道咸之际“(各省)入款有减无增,出款有增无减,是以各直省封存正杂等项,渐至通融抵垫解部之款,日少一日”,中央政府的财政“入不敷出为数尚巨”。咸丰三年二月,清文宗奕詝采纳左都御使花沙纳票钞“行虚”的建议,由户部草拟试办银票章程请旨准行。然未总结历代封建政府发行纸币的经验教训,咸丰三年七、八月,京城行银票“市廛观望”,一些商人“相约”抵制,纷纷歇业。宝钞的推行,也使京城一片恐慌。“大商小贾走相告语谓”毕生贸易所积锱铢,异日悉成废纸'”。“是名为搭收钞票,实则仍概征银。……似此诡词巧取,直以国家正供,恣意侵渔、蠡国害民莫此为甚”。同治元年十一月初七日,清穆宗载淳正式谕令“将直隶、山东、四川、河南等省应征地丁、旗租及各关税课全行停止钞票,改收实银”,历时九年多的票钞便寿终正寝了。

——摘编自文廷海《论清代咸丰间“票钞”改革及其失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晚清币制改革的背景及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变法深刻地改变了秦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面貌,使西秦由一个落后的、被东方各国所鄙视的戎狄之国,一跃而成为七雄之首,不仅为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整个中国封建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商鞅变法的成功绝非偶然,诚如《荀子·强国》所云:秦“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商鞅变法是中国法制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改变了秦国进而改变了古代中国政府管理制度的基本面貌。

——摘编自匡庆东《历史上的商鞅变法》

材料二   变法多年,除了使政府收入显著增加外,其他方面收效甚微,大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并未改观。王安石尽管本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无畏精神,积极投身变法,但他的变法急功近利,脱离实际,结果欲速不达,反而致使“天下汹汹”。王安石背后的宋神宗,在变法初期给予了王安石大力支持,但随着变法的逐步提升,在不断加大的阻力面前开始动摇。王安石想富国富民,但他的“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想,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点却偏向了“取天下之财”,百姓的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更加严重了。而且变法是在北宋的上层建筑不能有效维护其经济基础和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这种背景下发生的,改良是不可能解决封建社会固有的矛盾的,其改革的失败是必然的结局。

——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改变秦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面貌”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成功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初年,海运多险,漕运亦艰,成祖迁都北京后,欲恢复元朝运河渠道,以利潜运,加强南北交流。命尚书宋礼等人负责疏浚会通河以通运道。宋礼周咨故老,勘察地形,采纳注上老人白英的建议,在东平州戴村建坝,阻遏汉水,让其尽流入南旺湖。又在南旺以南建闸21座,以北建闸17座。使会通河水得到很好的节制,保证了会通河的水源。宋礼又开新河连结旧河;奏请“疏东平东境沙河淤沙”,“筑堰障之”。在沿河两岸边的并湖地设“水拒”用来蓄积湖水,以保证运道水源,不使潜船阻浅,设“陡门”排泄运道的涨洪,以防冲刷堤岸而溃溢。为确保运道水源,成祖又征调民夫10万,疏浚贾鲁河故道,引黄河之水入淮河。由于上述治运工程的施设与竣工,“运道以定”。

——摘编自鞠庆波等《历史上对大运河的维护治理及方略》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时,京杭大运河如一条千疮百孔的巨龙,接纳来自黄河、淮河等众多河流的洪水,频频造成水患。当时治理大运河河道,只能放弃明清时期“保运、保潜为先”的方针,首先解决水患问题。1951年至1956年通过对淮河的系统整治,使水患面积缩小一半,注入大运河的淮水减少了50%。1951年冬,挖掘了长达170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减轻了由大运河转泄洪水到长江的压力,苏北地区重新成为全国重要的粮棉仓。1958年起,又开始了对大运河的全面治理,提出了重开大运河、实现全线通航的规划。在中央统一规划下,将航运与水利建设工程相结合,在运河沿途各省,陆续整修和建设了一批运河工程。参加人员中,民工达百万人,而参加义务劳动的各行业人员,则多到无法统计。经过几年努力,大运河洪水泛滥得到了有效治理,排洪、防洪、航运、灌溉、涵养水源的功能得到了加强,对沿途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摘编自苗著《运河之光:历史文化生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治理大运河的背景及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治理大运河的特点及其意义。
2021-02-26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政”时期,清廷为实现更番训练,费省兵多,借鉴西方实行退伍、续备制度。袁世凯上奏的“常备、续备、后备各三年后退为平民”的制度得到采纳。这一制度虽甘兵丁退伍之后的管理以及应负责任作了一些规定,对服续备、后备役的士兵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但为退伍士兵预筹的出路如任低级武官、入学堂学习或任教员等实际上很难安排,生活安置仍只能是“听其自谋生业”。各地编练新军时并未真正贯彻“招募土著”的原则,导致外省之兵如何按定章退伍成为一大难题。一些军官还因训练士兵成才不易而反对士兵过早退伍。退伍制度实行中的种种不顺,使清廷在征兵过程允诺的续备兵种种优待条件到最后大多成了空头支票,退伍很多时候也形同具文。

——摘编自赵志国《浅析晚清新军退伍制度存在的问题》

材料二1950年,政务院颁布了《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优待暂行条例》等条例,初步建立了中国优抚保障制度。这一时期,退伍军人和军烈属除享受挂光荣匾等各项荣誉外,还享有物质优先待遇,如在土地改革中分配土地、农具、耕畜及多余的粮食、房屋时,对贫苦军烈属于以适当照顾;对土地较少而又缺乏劳动力的军烈属采取代耕或其他办法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对极端困难的军烈属给予粮食等实物补助,并减免医疗费用等。抗美援朝时期,党和政府强调优抚工作是政治性工作,要求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经常进行优抚工作。农业合作化以后,国家对退伍军人和军烈属实施“优待劳动日”制度,与自作劳动日一样参加实物和现金的分配。1979年《关于改进优抚对象定期定量补助工作的规定》颁布后,根据城市农村情况不同,政府开始对退伍军人等优抚对象采取每月六至二十元不等的现金补助。此后国家先后17次提升抚恤标准。90年代以后,一大批优抚法规条例相继颁布,优抚制度建设也走上了法制化道路。

——摘编自尹传政《当代中国的优抚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实行退伍制度的背景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我国实施退伍军人优抚保障政策的原因及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开展洋务运动,日本实行明治维新,两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材料三:1898年夏(皇帝)颁布了一系列彻底改革法令,那段日子称为“百日维新”……但是。这些措施始终停留在纸上。维新派缺乏经验,他们的法令只得让内心极不赞成的保守官僚去贯彻他们密谋策划,企图除掉皇太后和她周围的顽固分子。但是,皇太后却先行一步,她在军队的支持下发动政变。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四: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图片,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所采取的相关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
(3)指出两国君主对改革的态度,说明改革对两国政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
(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伦敦人口增长了4倍多,从1550年的7.5万增长到1650年的40万,伦敦一举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之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16、17世纪前后一百五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伦敦先后爆发了十多次大的瘟疫,对当时的社会危害极大,不仅造成人口大量的丧失,并且造成了经济萧条、社会不安。

——摘编自塞常磊《16—17世纪伦敦的瘟疫与社会》

材料二   伦敦发生鼠疫后,基督教会束手无策,民众对救会的权威性与神圣性产生怀疑,进一步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在医学界的要求和建议下,政府以非宗教手段加以防控一实施隔离、清扫街道、禁止集会、严禁人员和牲畜流动等,传统宗教疗法几乎被完全抛……因加强对防疫工作的组织管理,既是稳定统治秩序的根本需要,同时又是压制地方势力,拓展王权权威的现实要求。1578年后,王室政府高度重视防疫工作,专门在牛津大学建立国家公共卫生指导中心,为国家防疫减灾提供医学咨询。伊丽莎白女王时期,政府先后出台《政令大全》等法令政策,进一步加强隔离和对贫民救助力度。在借鉴吸收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英国初步形成了符合本国特色的防疫制度和体系,这显然加快了鼠疫在英国的消退。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可能造成1617世纪伦敦瘟疫频发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应对瘟疫措施的特点及其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以前的地方官制极为紊乱,机构重叠,溢立名目。南朝置有侨州郡县,形成“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局面,造成“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由于官吏冗多,耗费了大量国家资财,出现了“资费日多”,“租调岁减”的局面。583年,隋文帝废去郡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改为州、县两级,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裁汰一批冗官。汉、魏时期,州、郡、县长官权力很大,可以自行选用僚佐。至南北朝时,这种情况有所改变,地方佐吏已多由吏部选授。隋朝建立后,隋文帝确立了全国各地的“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的制度,并且还规定县佐须用别郡人,使地方豪强不得把持本地政务。隋文帝还规定地方长官及其重要僚属每年年终须到中央报告工作。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改革地方官制的背景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改革地方官制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中外历史人物评述】

材料   时清政府筹议兴办洋务方略,郭嵩焘慨然命笔,将自己办洋务的主张和观点写成《条陈海防事宜》上奏。他认为将西方强盛归结于船坚炮利是非常错误的,中国如果单纯学习西方兵学“末技”,“如是以求自强,恐适足以自敝”。郭嵩焘因此名噪朝野。恰在此时,云南发生“马嘉理案”,英国籍此要挟中国,要求中国派遣大员亲往英国道歉,清政府最后指派郭嵩焘赴英“通好谢罪”。1875年8月,清廷正式加授郭嵩焘为出使英国大臣。当他答应出使英国之后,朝野的卫道士们简直视之为卖国贼,朋友们也为之惋惜,他家乡的秀才们竟然集会商议要捣毁他的住宅。他根据朝廷的规定,报送出使日记,如实记录自己的见闻,却激起轩然大波。一些信守只能“以夏变夷”的官僚认为日记不但没有痛诋西方,反而“谓其法度严明”,“富强未艾”“嵩焘之为此言,诚不知是何肺肝”,在他们争相攻击下,清政府竟下令毁版。其后,又为副使刘锡鸿奏参十大罪,包括“披洋人衣”“握手为礼”,议论以三角旗为国旗不妥,等等。他的许多安邦治国大计自然无法见用,最终只能赍志而殁。

——摘编自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郭嵩焘被朝野攻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郭嵩焘赴任驻英公使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代中期,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隐匿赋税,这就严重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而统治阶级贪污腐化以及巨额的宗藩禄米和军饷开支,使政府支出急剧增加,入不敷出,财政危机逐渐加深。为了维持巨额的开支,明政府不得不加重赋税剥削,大肆对农民进行掠夺。农民无法忍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纷纷起来反抗,尽管这些反抗最终都被镇压下去,但社会矛盾并没有得到缓和。

万历初年,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不久,他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改革。“一条鞭法”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在一起,以田为主征收银两。从而取消了官宦豪强利用特权偷漏税粮,达到“贫民之困以纾,而豪民之兼并不得逞”的目的,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一条鞭法的执行随即开始松弛并逐渐遭到破坏,明朝的社会危机也随之愈来愈严重。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归纳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改革最终遭到失败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初郡国铸币出现失控,放民铸钱成为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原因之一。汉武帝登基以后,虽然延续“文景之治”有过的一段“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的短暂丰盈时光,但是社会财富逐步集中到少数从事冶铁、铸钱、煮盐的富人手中,富商大贾囤积财富、奴役穷人,以至国家财政出现了入不敷出的困局。出于中央政府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的需要,汉武帝十分重视解决币制问题……以上林三官五铢钱的推行为标志,一举解决了困扰西汉金融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一方面将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另一方面稳定了金融,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币制混乱问题,至此西汉的币制改革取得了较大成功。

——摘编自夏日新《汉武帝六次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汉武帝进行币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