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官员建议不宜像这样“一元”“二元”表述纪年,而应以祥瑞为每一纪元命名。武帝遂陆续追改其纪元为“建元”、“元光”等。此外,西汉前期各诸侯王也和皇帝的纪年形式一样,以自己王国内诸侯王的在位年数来纪年,皇帝与诸侯间便颇有分庭抗礼之势。汉武帝用年号纪年后,历朝历代皇帝纪年都有年号而诸侯没有,年号从其诞生时起就成了皇帝神圣统治权威的突出象征。

——摘编自辛德勇《年号背后的玄机与深意》

材料二 清末,很多知识分子提出了革新纪年方式的主张。戊戌变法前夕,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写道“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六年”,改立孔子纪年亦成为其变法的一项重要主张。1903年,刘师培强调“黄帝纪年”对于汉民族保持“特立之性质”的重要作用。1903年,高梦旦提出中国应该使用西方通行的“耶稣纪年”,认为纪年仅仅只是符号,符号就应该使用简便而又通行之例,“耶稣纪年”正代表这一趋势。各种歧异的纪年主张,都借用了西方宗教的例证作为自己合理性的依据。如康有为认为:“大地各国,皆以教主纪年。”刘师培说:“吾观泰西各国,莫不用耶稣降世纪年。”1919年底,钱玄同认为中国当采用世界通用之公历纪年(即耶稣纪年),公历纪年和基督教是不相干的。此想法在当时得到很多人的认同。1949年,新中国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

——摘编自朱文哲《从“耶稣”到“公元”:近代中国纪年公理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采用年号纪年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其主要意图。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初知识分子提出革新纪年方式的原因及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近代以来耶稣(公元)纪年在中国最终确立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道光时,两广总督邓廷桢在奏折中说:“内地商贾航海贸易挈本以行搬运制钱,既苦脚费不赀金银出洋,又恐干例禁”。道咸之际“(各省)入款有减无增,出款有增无减,是以各直省封存正杂等项,渐至通融抵垫解部之款,日少一日”,中央政府的财政“入不敷出为数尚巨”。咸丰三年二月,清文宗奕詝采纳左都御使花沙纳票钞“行虚”的建议,由户部草拟试办银票章程请旨准行。然未总结历代封建政府发行纸币的经验教训,咸丰三年七、八月,京城行银票“市廛观望”,一些商人“相约”抵制,纷纷歇业。宝钞的推行,也使京城一片恐慌。“大商小贾走相告语谓”毕生贸易所积锱铢,异日悉成废纸'”。“是名为搭收钞票,实则仍概征银。……似此诡词巧取,直以国家正供,恣意侵渔、蠡国害民莫此为甚”。同治元年十一月初七日,清穆宗载淳正式谕令“将直隶、山东、四川、河南等省应征地丁、旗租及各关税课全行停止钞票,改收实银”,历时九年多的票钞便寿终正寝了。

——摘编自文廷海《论清代咸丰间“票钞”改革及其失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晚清币制改革的背景及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户籍制度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由来已久,阅读下列有关我国户籍制度的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西汉承袭了秦的户籍制度,与此同时又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以使土地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保证国家有充足的赋税收入。汉政府表彰累世同居,法律禁止父母健在的情况下子孙分门立户,魏晋时期,政府颁布了“户律”,实行编户齐民,将户籍管理法律化。宋朝实行都保制,王安石变法时期又实行保甲制度强化对社会的控制。宋朝有最为典型的特权户籍"官户”,它可享受荫补(即做官的资格),减免某些税收,差役免除和减免刑法等特权。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叫“匠户”。明代以户帖制与黄册制登记户口,将户口、土地和赋税三者合一。在管理上,明朝实行里甲制,严格限制人口的流动,邻里之间,相互监视,相互举报,处在政府的严密控制之下。清朝康熙之后,随着“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赋税和户口之间的关系被土地所取代,户籍申报编制的经济意义降低。随着保甲制度在全国范围的广泛建立,乾隆三十七年,取消五年一次的户口编审制度,代之以通过“岁计”了解各地户口增减情况,淡化了户籍的赋税功能,而强化了政治控制功能。

——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户籍制度经历了从建立到强化再到改革的演变的历程。户籍制度内涵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异化。“为土地改户籍”、城市户籍含金量不减反增等现象成为制约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重要因素。人口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作为人口城镇化的重要制度障碍,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成都市从2003年以来,先后进行5次改革,改革力度大,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其改革是采取先改内容再改形式,通过降低入户门槛及其他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顺利实现了二元户籍制度向一元户籍制度的转变,极大的推动了域内人口城镇化进程。成都户籍制度的改革在较大程度上还原了户籍本原功能,是一元户籍制度改革的创新典范。

——徐茂《人口城镇化视野下的成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成都市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变法深刻地改变了秦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面貌,使西秦由一个落后的、被东方各国所鄙视的戎狄之国,一跃而成为七雄之首,不仅为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整个中国封建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商鞅变法的成功绝非偶然,诚如《荀子·强国》所云:秦“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商鞅变法是中国法制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改变了秦国进而改变了古代中国政府管理制度的基本面貌。

——摘编自匡庆东《历史上的商鞅变法》

材料二   变法多年,除了使政府收入显著增加外,其他方面收效甚微,大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并未改观。王安石尽管本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无畏精神,积极投身变法,但他的变法急功近利,脱离实际,结果欲速不达,反而致使“天下汹汹”。王安石背后的宋神宗,在变法初期给予了王安石大力支持,但随着变法的逐步提升,在不断加大的阻力面前开始动摇。王安石想富国富民,但他的“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想,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点却偏向了“取天下之财”,百姓的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更加严重了。而且变法是在北宋的上层建筑不能有效维护其经济基础和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这种背景下发生的,改良是不可能解决封建社会固有的矛盾的,其改革的失败是必然的结局。

——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改变秦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面貌”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成功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高宗中期以后,府兵制逐渐衰微,而边境又屡有战事,边境军、守捉、城、镇等大量增加,常驻戍军逾十万人。当时征战和镇防的兵员多来自募兵。募兵平时没有固定的建制和兵额,当需要时,由兵部依据诏敕,责成州县召募,组成部伍,调往指定地点,由行军镇防的将领指挥,担负征战或军镇戍防任务。募兵名义上是自愿投充,实际上是召募与强制结合,不是名副其实的召募制,而是征募制。此后,由于勋赏不行等原因,百姓往往不愿应募,强制征召增多。中宗、睿宗时变为普遍勒遣。募兵选取的原则是产殷多丁,人才骁勇,装备由州县负责,不足自备。服役其间,免除其本身的租庸调和杂徭,口粮由中央政府供给。服役往返中的给养由沿途州县供应。募兵的服役期限在开元以前一般二或三年,但实际上很难按规定执行,往往被延长,甚至有少年从军,白发方归者。

——摘编自曹大为等编《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募兵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募兵制的特点。
2021-07-1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材料1970,美国用于医疗保健的开支大致等于教育的开支。1992,超过教育加防务、监狱、农产品补贴的全部费用。不断上涨的医疗保险费用导致了国家财政的大量流失、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影响了美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在近一个世纪中,几乎每位总统都提出过自己的方案。1993年克林顿总统公布了降低高昂医疗费用,让每一个正式的美国公民享受永久的医疗保险的医疗改革计划。其内容是重新组织医疗保健市场;医疗保险费将由雇主负担80%,员工负担20%。政府应对小企业主予以补助,并给失业者、穷人医疗帮助。其财政来目前联邦医疗费用支出节约下来的费用,以及对香烟征收罪恶税。方案刚一出台便引起全国热烈的讨论。学术界认为克林顿计划既要覆盖每个公民,又要降低费用,这很难做到。共和党将医疗改革方案作为攻击克林顿及其民主党的主要目标。克林顿的计划方案原本就非常繁琐复杂,经过专家、政客的轮番的讨论,再经过广告媒体的渲染和形象化的解释,美国民众非常不解,最终克林顿计划失败。

——摘编自荣霞《克林顿政府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克林顿医疗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克林顿医疗改革失败的原因。
2021-07-0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全国百强校领军考试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57年末改革诏令发布之后的短短三年时间里,沙皇依靠高效的官僚机构搜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并且制定出相当完备的改革法案。这表明历史积攒的隐性力量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力量既来自农奴制的思想危机和克里米亚战败后的政治危机,也来自于19世纪上半期俄国政府在农民问题上的不断改革。索洛维约夫说:“如果改革大业不是在专制皇权的主导下开始,那么反对派的实力将会强大得多,并会将改革完全倾覆。”在制定改革方案的过程中,亚历山大二世发挥了主持者和平衡者的作用,并且成为最终的仲裁者。他促使贵族主动提出改革,在形式上保障了贵族对改革的参与权,使得改革没有变成贵族与沙皇的公开冲突。在最为关键的土地和赎买问题上,亚历山大二世表达了平衡地主与农民利益的公正立场。在政治斗争中,他对贵族和政府的方案都采取了模糊立场这就保证了贵族对沙皇的信心,同时转移了斗争的焦点。最终在沙皇的保护下,编纂委员会(改革的中心机构)的主要成果得到保留。

——摘编自张广翔等《再论亚历山大二世与俄国1861年农民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1861年改革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末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使得中国传统审判制度与现实社会的行进很不协调。伴随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矛盾激化,民变不断,民众呼吁更公正的法律制度的出台。新兴资产阶级希望政府通过法律形式保护他们的一切,以便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此同时,西学翻译著作进入了中国人的视域,使中国人从学识上认识到了西方审判制度的先进。清末新政期间,朝廷派出考察团队学习西方审判制度,出台了效法西方的实体法律,比如《民律草案》《大清商律草案》等。经过法部和大理院的争论和博弈,最终明确了独立审判制度不受任何机构的干涉。《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明确规定,法官审案务必根据证据进行断案,所有证据必须在法庭上检验辨别真伪;规定了所有审判务必公开进行。《大清法院编制法》中规定了判案中原告与被告均可以请律师辩护的原则。清末审判制度改革建立起了我国审判制度和审判机构最基础性的框架体系,推动了我国审判制度和司法实践的近代化发展。

——摘编自周海燕《清朝末期我国审判制度改革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措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文盲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约为70%,农村人口中的文盲高达80%以上。为了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中国政府开展了扫盲运动。汉字繁难、笔画多、结构复杂、异体字多,对于广大劳动人民来说学习、书写比较困难,这就促使简化汉字工作成为当务之急。1956年1月,国务院正式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将544个繁体字简化为515个简化字,并有54个简化偏旁,采用社会上长期广泛流行、约定俗成的简化汉字,规范了千百年来流行在民间的俗体字、减笔字、手头字,是新中国文字改革工作的第一个重大成果。该方案公布以后,受到广大群众热烈欢迎。汉字简化,对于儿童识字、成人扫盲、日常书写都有较大便利。

     ——摘编自郑珺《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字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字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字改革的意义。
2023-02-16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3届高三一模(濮阳摸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期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多数土地集中在豪强手中,农民因贫苦而逃亡,甚至起义。此外,因为统治阶级的腐败,国库亏空,财政紧缩。面对这样的危局,公元1581年,首辅张居正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以挽救明朝的统治。

材料二   雍正帝即位后,实行摊丁入亩。摊丁入亩总体上延续了一条鞭法的做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称为“地丁银”。这一做法取消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较为彻底地完成了我国历史上赋役合并和纳税方式的转变。理论上,无地者无需纳税,多地者多纳税,将以前贫者所需缴纳的部分赋税转嫁给了富豪权贵。其实施后,全国人口总数快速上涨.税源也得以稳定。但摊丁入亩本质上仍然是加强封建王朝统治的工具,无法真正改善平民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实施过程中,各种赋税一律被摊入田赋,人民的负担根本没有得到减轻,甚至有所增加。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沈露璐《两税法研究——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中期实施一条鞭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相较于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的进步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实施的共同影响。
2022-12-14更新 | 62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选科调研第二次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