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万历年(1581年)张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

1)田赋折银征收。田赋中除政府所需要征收的米、麦等实物外,其余所有实物均折银征收。

2)徭役折银上纳。所有名目的役,皆折成银两。原来各种名目的徭役主要由人丁负担,现在政为按人丁和田粮两者派。至于推派的比例,各地差异较大,但不管程度如何,徭役摊入田亩成为一种趋势。改革后的徭役负担,由官府雇人承应。

3)赋、徭合并征收。将田赋银和由丁、田共同承担的榣役银合并征收。直接交与地方府,即“丁、粮皆输于官。”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一条鞭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条鞭法”的作用。
2021-06-2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旧的高等教育体系既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高教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公立高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地理布局不合理,高等院校大多集中在沿海的大城市,内地较少。在学校类型上,一些专业设置重复多,但社会主义建设所急需的工程、师范、医药、农林等系科短缺;在系科设置上,偏重文法而轻理工。而私立高校则规模偏小,文法、商科所占比重大,理工科偏少。1952年我国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对高等教育培养大批市级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高要求。新中国在政治、外交上采取“一边倒”的政策,在教育上也要求引进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以俄为师”,从而对高等教育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整。据1956年统计,综合性大学由解放前的55所减为15所,单科性院校占高校总数的92%,其中工科院校由解放前的18所增至48所。高校设置的专业达313个,比新中国成立时增加了近1/3,内地高校由1951年的87所增至115所,且所有高校全为公办。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批高等院校及其系科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重组合并,兴起了全国性的新一轮院系调整热潮。这一次调整主要是以欧美综合性大学为参照的联合办学,对一些院系专业进行调整与合并,带有综合化趋势。

——摘编自陈冰《新中国成立后两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及其哲学分析》


(1) 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春秋末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秦汉按编户征收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隋唐实行租庸调制,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分夏秋两季征收赋税,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规定官僚也要交纳役钱,实行方田均税法,清查隐瞒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赋税。明后期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 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清雍正初年实行摊丁入亩,把丁银全部摊入地亩中,折成银两征收,正式废除人丁税。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的主要税种和赋税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赋税改革的意义。
2016-12-12更新 | 153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下半期,俄国的直接税发生了重要变化,按等级征税的制度被根除。对国库而言最有数果的直我应是企业活动,农民肩上的负有所战轻,但尚表办理全子线的光主农民被强行就范,赎金明显超过了人头税。间接税制度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19世纪最后30年间,酒税收入又翻了一番,按收入量而言,关税仅次于酒税,19世纪下半期随着手续费和对外贸易的增加,关税在俄国税收中的作用急剧提高。总之,政府将征税重心放在间接税上成为税收跳跃式增长的基本原因。1861~1900年,俄国间接税收入增加了4.5倍19世纪末,俄国间接税占全部税收的85%。虽然欧洲其他大国预算收入也以间接税为主,但未像俄国间接税比例如此之高。

——摘编自张广翔《19世纪~20世纪初俄国税制与经济增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下半叶俄国税制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俄国税制变化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西晋时期“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北方人常常谑称南方人为“鱼鳖之徒”。至北魏时期,京城洛阳食鱼之人渐多,甚至出现了“洛鲤伊鲂,贵于牛羊”的景象。这一变化表明
A.南北饮食习惯趋同B.北方民族交融加强
C.北方农业得到恢复D.南方经济地位上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A.儒学地位颠覆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D.西学深入民心
2021-06-08更新 | 12455次组卷 | 112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南朝梁武帝时,选举制度发生极大变化。自梁建国之初武帝天监元年(502)至敬帝太平二年(557)梁亡国,56年间无中正之官,亦无中正定品之制。他用州重(州望)郡崇(郡宗)乡豪代替大小中正,用“无复膏梁寒素之隔”代替了门选,用“不通一经,不得为官”代替了二品系资。梁武帝时学校有所发展,建有国学,以五经教授,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各有学生数百。国学馆学生,不限贵贱,“皆引寒门隽才,不限人数”。梁时出现了“甲科”之名,只要考得好,就是“牛监羊肆,寒品后门”,都要“随才试吏”,这是隋唐科举制度的萌芽。

——摘编自张岂之等《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梁武帝选举制度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朝梁武帝选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9 . 历史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面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农民连绵不断的起义迫使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但改革后,这些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农民)绝没有满足于《解放法令》中得条款,他们觉得这些条款把太大的一部分土地留给了贵族。在以后数十年中,随着农民人口的迅速增加,他们对土地的渴望也相应增长,并变得越来越不满足。……农民不但要为他们在1961年时得到的土地交纳赎地费,而且还要交纳各种地方税。此外,他们还要负担俄国工业化的大部分费用,因为很高的保护关税使他们购买的制成品费用上升。
改革后俄国工人数量变化表
时间(年)
1865
1890
1898
数量(人)
381000
1620000
3000000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俄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重工业中煤、铁的产量增加非常迅速。……20世纪初,俄国石油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在1860—1900年间,俄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6倍。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农村中依然保留了“治安官”,他们是从贵族中推选出来的,按照习惯方式断案。如果他们判决错了,农民也没有地方上诉。刑法虽然废除了极为残酷的肉刑,但拷打农民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
1905年,沙皇政府认为,最严重的危机……是遍及全国的农民暴动。……他们的口号是:“给我们土地,土地应该属于我们,因为我们是土地的耕种者。”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俄国的农民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2)据材料二概括俄国改革后到20世纪初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一、三分析,为什么俄国经济长足进步,到1905年却又出现农民暴动遍及全国的局面?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