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学者陈旭麓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以下各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B.维新运动宣传新思想促进国人觉醒
C.百日维新首次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D.戊戌政变导致变法措施完全被废除
2021-12-27更新 | 1188次组卷 | 78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下表所示是不同史书中关于商鞅变法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载出处
商鞅变法时的秦国,刑法条文“多如牛毛,密如凝脂”,处处约束(西汉)司马迁《史记》
商鞅每年秋天都在渭水河边处置罪犯,因为杀人太多所以把渭水河都染成红色了(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A.商鞅变法重视刑法的作用B.《史记》的记载更接近于客观真实
C.商鞅变法扰乱了社会秩序D.商鞅变法以“性恶论”为指导思想
3 . 商鞅变法时期,实行“徕民“政策。采取优服条件招徕移民,吸引了三晋相当数量人口流入关中(下图)。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促使邻国版图面积不断缩小B.确立小农经济主导地位
C.解决秦国的粮食及兵源问题D.加强君权对社会的控制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鞅和梭伦的上台皆因受困于“耕”和“战”,商鞅主要受制于国际环境,而梭伦更多地是受到国内因素的影响。两者都重视耕战,但商鞅打破现状,重在变革,使得农民因爵位非耕不得,军人因爵位非战不可;梭伦承认现实,重在调整,使雅典公民既是农业劳动者,又是城邦的保卫者,还是参与城邦政治的主体。商鞅是通过类似于军事的手段重构了政治秩序,而梭伦则以平衡城邦内部不同阶层利益的方式缓和了公民的内部矛盾。商鞅变法使得秦人因耕战而成为国家严密控制的对象,沦为君主称霸的工具,富国强兵为国家统一奠基;梭伦则使得公民成功地参予了政治,成为城邦的主人,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

——摘编自贾文言《商鞅与梭伦耕战思想的比较分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重视耕战而进行的打破现状的制度变革,梭伦为重视耕战而进行的承认现实的平衡调整。
(2)据材料,概括指出作者考察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相同点的视角有哪些?排除材料提及,结合所学知识,再举一个视角说明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不同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洛阳号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士族制度在洛阳地区得到了充分发展B.孝文帝改革推动洛阳经济文化的繁荣
C.因洛阳长期处于战乱,人口被迫南迁D.孝文帝下令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2021-12-14更新 | 291次组卷 | 16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15岁以上)负责一定的徭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帛或布代役,成为庸。这一调整
A.加强了农民的租役负担B.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直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D.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2021-12-11更新 | 544次组卷 | 37卷引用:重庆市二0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下·福建·学业考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世纪60年代,英语逐渐取代荷兰语,成为日本知识分子使用的主要西方语言。1867年后,日本对词典的编纂渐趋重视,出版了大批高质量的英日、法日、俄日、德日等词典。这表明,日本向西方的学习
A.以文化交流为主要途径B.以外语学习为重要内容
C.受到了欧洲列强的牵制D.着眼于吸收各国的长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写道:“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下列印证“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的是
A.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B.以财产取代出身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
C.以“陶片放逐法”对付别有企图的野心家
D.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
2021-10-27更新 | 112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5-2016学年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二下开学考试历史卷
9 . 1077年,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任命主教等问题上矛盾尖锐,教皇宣布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并煽动诸侯反抗亨利四世。亨利四世被迫冒着严寒长途跋涉到意大利卡诺莎城堡,极尽卑微悔过,受尽侮辱后才获教皇赦免,史称“卡诺莎之辱”。这一事件的实质是
A.罗马教皇权力取代世俗权力B.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长期并存
C.神权统治阻碍民族国家发展D.封建诸侯是神权政治的支柱
2021-10-13更新 | 1686次组卷 | 52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悉,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采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材料所反映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