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冰雪运动的发展对促进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冰雪运动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每年的皇家冰嬉大典对于清王朝来说更有重要的政治与文化意义。清末民初,传统冰雪运动也开始了近现代转型。很多大学把体育课程纳入教学体系,如燕京大学规定每位学生大一到大三每周都必须选一门体育课,包括滑冰、冰球等冰上运动。在高校蓬勃开展的冰雪运动及其携带的民族主义意识,很快被青年学生带入了更开放的社会公众视野中。19351月华北冰上运动会举办,当东北代表队入场时,队旗上白下黑,中绘各省地图,“象征白山黑水,映入观者眼帘,情绪为之起伏。令人有东北沦亡,不知何日收复之感”。

——摘编自《百年冰雪运动变迁映射民族复兴历程》

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比较侧重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呈现一枝独秀现象。1984年国务院政策要求“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作为根本目标,积极开展群众冰雪活动,冰雪运动政策由单一目标向双目标进行转化。2015年申办冬奥会成功后,不仅对冰雪运动竞技性、群众参与性有了明确的要求,同时还对冰雪产业、冰雪旅游等进行要求,冰雪运动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

——摘编自《我国冰雪运动发展政策70年演进:历程、特征与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民初冰雪运动主体(受众)的变化,并说明推动传统冰雪运动向近现代“转型”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冰雪运动70年政策演进的特点和影响。
2022-08-03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91年海湾战争后,国际上掀起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变革的新军事革命的大潮,至20世纪以来进入关键时期。与此同时,围绕各种先进武器装备的“硬件”建设,一度被外界视为中国军力发展的最大亮点。经过25年努力,中国军队在装备水平上有了长足进步,连美军一直标榜的“技术优势”也有所动摇。在这样的有利形势下,相应的“软件升级”自然被提上日程。2015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正式成立。2016年元旦,中央军委印发《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见》,明确改革的目的是“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是一个全世界范围内前所未见的军兵种,体现出中国军队在“软件”上占据了制高点。

——摘编自袁野《中国军事改革展露全新维度》


(1)概括1991年以来中国军事改革的趋势。
(2)简析1991年以来中国军事改革的背景。
2022-05-0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衡水金卷新高考广东压轴卷】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一)历史试题
3 . 早期云冈石窟中的佛像从原先的高鼻深目,衣着厚重、身躯魁梧到云冈稍晚一些的石窟是孝文帝时期开凿的。其中佛像穿上了宽博的服装,面形消瘦,从早期的雄劲风格发展为体现南朝士大夫审美时尚的"秀骨清像"。这反映出当时
A.雕刻艺术题材多样B.北方分裂割据混战不止
C.江南经济得到开发D.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2022-03-25更新 | 2267次组卷 | 21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广东专用)03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苏联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1957年5月10日,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关于工业和建筑业改组的法令,决定撤销25个管理工业和建筑业的部,只保留与国防工业直接有关的航空工业部、造船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学工业部、中型机器制造部,相应地撤销了113个各加盟共和国的部。同时规定,全苏建立105个经济行政区。每个经济行政区设立一个国民经济委员会,所有原来各部所属企业一律下放给所在地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改组法令实施后、地方和企业往往不考虑全国生产力布局的合理性和资源保障情况,力图建立闭关自守的独立经济体系,从而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分散的局面,导致基本建设战线越拉越长,严重降低了投资效果。此外,改组还破坏了统一的技术政策、使统一行业的科研和设计力量无法集中。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摘编自顾学宏《评赫鲁晓夫时期的工业管理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50年代苏联工业和建筑业改组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苏联工业和建筑业改组的影响。
2022-02-15更新 | 86次组卷 | 4卷引用:二轮拔高卷2-【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黄仁宇在谈到北魏政权时说:“这一新兴王朝,……扭转后权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北魏政权提供的“再统一的契机”主要是指
A.扩大了北魏政权的统治区域B.通过改革促进民族大交融
C.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D.加速了国家制度的封建化
2021-09-06更新 | 796次组卷 | 20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梅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在改汉姓的基础上,孝文帝还划分了鲜卑人的姓氏等级,规定了八大贵姓。对于汉人中的世族,孝文帝也规定了四大贵姓。鲜卑八姓与汉人四姓拥有同样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高官清职由他们充任。这一措施
①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②淡化了鲜卑贵族的身份
③加速了北魏统一北方的进程   ④肯定了世家大族的地位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021-07-07更新 | 509次组卷 | 23卷引用: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附属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政治形势混乱,但十六国统治者并不满足于建立割据政权,如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在修建都城时宣称“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魏孝文帝更是志在“南荡吴越,复礼万国”。这可以说明当时(     
A.大一统思想普遍存在B.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C.统一趋势逐渐加强D.南朝局势相对稳定
2021-05-24更新 | 644次组卷 | 15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第四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所取得的效果是相当可观的。以熙宁八年兴修的木兰陂为例,该工程修成后,“溉南洋之田万余顷,岁输军储三万七千斛”,“自是南洋之田,天不能早,水不能涝”。南宋后期,人们还为主持修陂的李长者修庙祭祀,颂其功德。王安石变法还有客观上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体现历史进步的一面。如募役法规定民户用交纳“助役钱”代替以往的职役,使农民再“无执役之苦”,同当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的历史趋势正相适应。农户皆须“出钱以助募人应役”,也使广大农户把更多的农副产品投放到商业市场上去,以换取钱币纳官。“募役法”贯彻到后来,连许多曾经激烈反对变法的人也认为它利多弊少。

——摘编自吴泰《熙宁、元丰新法散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田水利法实施所取得的效果。
(2)根据材料,简析募役法推行的历史进步性。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建国以来,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遵循集体保障、城乡有别的方针,分为定期定量救助和临时救助。前者主要是针对那些孤老病残人员和某些特殊救济对象,后者主要针对遭遇临时性、突发性变故致使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居民家庭。从大跃进运动开始,国民经济逐步遭到破坏,社会救助的相关款项也逐步停发。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救助工作遭到极大破坏,基本瘫痪。1978-1992年,通过强化政府责任,加快了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步伐,社会救助方式、标准、财政运行等技术层面的规定不断补充和完善,救助对象的瞄准更加精准、科学,救助政策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强。1992-2007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获得全面实施,同时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和住房救助等专项制度相应得到增加和发展。2014年《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颁行,使中国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实现了规范化、法制化,社会救助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效,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救助政策变迁:历程、原因与趋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后社会救助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作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政策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政策的发展脉络。

时间政策演变基本情况
1949年—1984“一纲一本”政策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政权将教科书建设放在重要位置。1950年底,我国组建了专业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文革期间,人民教育出版社被解散,统编教材遭到全面禁止,教科书编写权下放至地方和学校;改革开放初期,教育领域拨乱反正,修订全国统编教科书,将教科书“国定制”治理模式进一步细化。
1985年—2000“一纲多本”政策的萌芽阶段为适应社会变迁和教育事业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制十年制和十二年制两版教材,这是“一纲一本”政策调整的重要标志。1986年,教育部设立教材审定委员会,提出有领导、有计划地实现教材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地区需要,各地教育差异性得到尊重;1996年,根据需要,国家教委对教材审定各方面作出详细安排和规定,教科书也从“国定制”变为“审定制”。
2001年至党的十八大“一纲多本”政策的落实阶段在民主开放的政策环境中,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发生较大变化。
1999年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教育改革进行全方位部署,“一纲多本”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实行国家基本要求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新课改着眼于不断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努力促进我国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十八大至今“一纲多本”政策的调整阶段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从国家意志的体现和国家事权的彰显角度重视教材建设的价值和意义。20173月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办公室设在教育部;同年9月,中小学部分学科教材统一使用“部编本”;2019年,所有年级全部使用部编教材。“一纲多本”教科书政策的调整扭转了教材发行及使用过程中过于市场化的局面,有利于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方向,同时提高了教材质量。

——整理自卢德生、王垚芝《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政策的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小学教科书政策演变”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立论有据,语言准确,逻辑清晰。)
2022-10-24更新 | 192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六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