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欧洲之路在世界近现代历史的舞台上,欧洲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材料一   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不仅建立在欧洲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基础上,也建立在欧洲政治革命的基础上……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进入近代以后,欧洲文明强势崛起,猛烈扩张,屹立于世界历史的中心舞台。试说明17至19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能够强势崛起的条件。

材料二   1914年,欧洲……陷入一场令人备受折磨的致命战争,战争消耗掉欧洲大量的财富,夺去数以万计的欧洲年轻人的生命……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材料二中“令人备受折磨的致命战争”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二指出,这场战争给欧洲带来哪些巨大灾难?

材料三   长达六年的战争结束时,德、意战败国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国内经济百废待举;英、法等战胜国赢得了战争,输尽了财富,实力大为削弱……(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沦为二、三流国家,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更使欧洲人民终于意识到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II


(3)依据材料三,指出欧洲国家走向联合的原因是什么?为实现这一梦想,欧洲人在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分别采取了怎样的举措?这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
(4)综合材料二、三,你从欧洲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2023-01-1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从1914年8月到1918年2月,协约国从美国购买了价值150亿美元的物资。美国杜邦公司生产了协约国军队40%的弹药,其股票价格在战争期间从20美元暴涨到1000美元。但令人奇怪的是,美国与同盟国之间却几乎没有贸易。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A.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奉行中立政策B.同盟国战略物资储备比较丰富
C.协约国的封锁阻碍美国与同盟国的贸易D.美国与德国殖民矛盾十分尖锐
3 . 下图为创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漫画《希特勒、墨索里尼与狗》。它从本质上反映出
A.英美对德实施绥靖政策B.德国模式受到西方国家青睐
C.英法对德实施绥靖政策D.德国军事扩张具有一定风险
2021-09-12更新 | 290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0月诊断监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西方政府和企业已在开发利用科学技术,但处于自发、零散的早期发展阶段。20世纪,这种开发利用进入大规模和系统化的发展阶段。现代科技需要国家扶助和组织管理,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及其军备竞争,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等也提出同样要求。二战以来,西方的国家科技职能和科技政策更是出现高度发展,各国普遍建立政府科技机构,形成了庞大的政府科技系统,又制定了许多投资巨大的科技规划。

——齐世荣《20世纪的历史巨变》

材料二 美国收容了大批被希特勒驱赶的有才华的科学家,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科学家阵容。更重要的是,美国政府为科研原子弹,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于1942年9月,上马了代号“曼哈顿工程”的制造原子弹项目。美国政府动员了五十多万人(其中科研人员十五万人),耗资22亿美元,占用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电力。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三 美国投放原子弹、苏联出兵、日本投降,几乎是同时发生的。杜鲁门在回忆录中写道:“很明显,原子弹威力的第二次示威使东京惊慌失措,第二天早晨就传来了日本帝国准备投降的初次表示。”毛泽东批评了《解放日报》宣扬夸大原子弹作用的报道,说道:“苏联出兵了……这事件所发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原子弹能不能解决战争?不能,原子弹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斗争,原子弹是空的”

——摘编自邢和明《美国投放原子弹,苏联出兵和国际社会的反映》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西方政府在科技开发方面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上马“曼哈顿工程”的原因,并指出其有利条件。
(3)依据材料三,概括杜鲁门、毛泽东关于原子弹作用的观点,你如何看待原子弹在日本投降中的作用?
2020-09-2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大练习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人马汉于1890年出版了《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该书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认识到发展海权、控制海洋对国家繁荣强盛具有决定性影响,并得出了一个历史性的领悟,即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就能控制海上主要战略通道和海上贸易这一主要的国家富源,便可控制世界财富和资源的流向,从而决定一国兴衰并影响世界历史进程。

——李家成、李普前《马汉“海权论”及其对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的启示》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汉海权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理论提出的背景。

材料二:“美利坚合众国,大英帝国,法兰西共和国,意大利王国,大日本帝国:为促进世界和平,为减少军备负担;我们决心,为达到此一目的,签订条约限制各自的海军军备”

……

——1922年2月


2)材料二体现的是哪一条约的内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签订这一条约的背景。
3)请你谈谈对海权的认识。
2020-08-23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110日,国际联盟正式成立,积极鼓吹创建国联的美国始终没有参加这一组织。巴黎和会主要调整了列强在欧洲的相互关系,和会之后,战胜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日趋尖锐。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巴黎和会对美国的影响。

材料二1937724, 英日双方签署了《有田-克莱琪协定》,规定:英国“完全承认”日本造成的“中国之实际局势”;承认日本在其占领区内享有“特殊之要求”;允诺“凡有阻止日军或有利于日军之敌人之行动与因素”,英国“均无意加以赞助”。...9413~12月美、日进行秘密谈判,谈判中美国承认伪满政权,同意日本延缓从中国撤军等。。


(2)《有田-克莱琪协定》又被称为远东慕尼黑,请分析其实质。

材料三 《报知新闻》的社论《天赐良机终于到来》(1941129日晚报)说:“残虐无道,掠夺瓜分世界,地球上人类应当共同拥有的财富与资源的80%被他们占有。恬不知耻的英美,竞进一步把魔爪伸向了东亚的最后一块肥肉--中国大陆。国民,奋起吧!国民,前进吧!照耀我们的是三千年国体的精华!”

--前坂俊之《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新闻》


(3)依据材料三指出该社论对太平洋战争起因的认识。对此,你有何评价?

材料四   二战爆发后,罗斯福政府逐渐抛弃了“孤立主义”, 卷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415月,美国宣布为英国军舰护航,实际上参加了对德作战。但在亚洲战场上,虽然美国宣布对日实行战略物资禁运”.并对中国提供经济援助。但并未直接对日作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仍然是孤军备战。面对美国的禁运,日本展开和平攻势,大肆宣传要谈判解决美日矛盾。美国国会中的孤立主义者竭力鼓吹对日议和。罗斯福政府制订了先欧后亚”--先集中力量打败德意法西斯、然后再对日作战的战略方针。但是1941l2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顷刻之间美国的孤立主义销场匿迹先欧后亚战略也宣告失败。


(4)依据材料,指出二战爆发后影响美国迟迟不参加对日作战的因素有哪些。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太平洋战争爆发对美国国内和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的重大影响。
2020-08-0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新华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发表这段演讲的最有可能是
A.华盛顿B.威尔逊C.罗斯福D.尼克松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举行的华盛顿会议,是二十世纪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阅读材料一、二,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书的第一部分写道:巨额军费开支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以至侵害了“社会之安定、正义之保持、和平之确定”。目前有关各国会同讨论裁减军备的时机已到,而首先应讨论限制海军军备问题。邀请书的第二部分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裁减军备才有成功的可能,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去除争端的原则。英、法、意、中四国即表示同意。


(1)从材料中看,美国发起华盛顿会议的目的有哪些?
(2)美国发起这次会议的真实目的显然不是它所说的“社会之安定、正义之保持、和平之确定”,从最后会议的结果看,它具体企图有哪些呢?

材料二   日本政府对美国的邀请迟疑不决,日本《读卖新闻》评论说,如出席会议日本将作为被告到会受审,不出席则会遭到世界舆论的谴责,在外交上陷于孤立。日本政府经过再三考虑,到7月27日才作出回答,希望这次会议主要讨论限制军备问题,避免涉及“任何特殊国家”的“已成事实”。


(3)所谓“特殊国家”的“已成事实”是指什么问题?最后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一战后国际关系的实质,并指出其中包含的矛盾?
2020-05-1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希特勒所吹嘘的“大西洋铁壁”被突破了。斯大林对此评价说:“就其规模、就其宏大的布局,以及杰出地执行计划情况来讲,在战争史上从来也没有过足以和它类比的事业。”斯大林评价的事件是
A.不列颠之战B.中途岛海战
C.诺曼底登陆D.莫斯科战役
10 . 围绕一战责任问题,德国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20世纪20年代,德国史学家普遍认为战争的责任并不全在德国,协约国也应负其责。到60年代,德国史学家费舍尔等则认为德国的战争计划早就做出,一战就是一场阴谋,德意志帝国要承担完全的历史责任。上述争议
A.均未准确揭示一战的根源B.使德国战争责任愈加明确
C.说明史学研究结论取决于时代需求D.说明综合多种观点可还原历史事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