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材料   中美作为同盟国在对日作战中彼此照应,互为战略支持,共同为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对日空战贡献了各自的力量。19416月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因忙于对德作战,对华支援减少。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军虽想实施对日本本土的空袭,但由于距离遥远以及技术方面的原因难以实现。美军希望利用中国境内的基地实施这一战略。日本作为共同敌人,促使中美结为同盟,开始了军事上的密切合作。美军利用中国提供的基地实施对日本本土的空袭,极大地震慑了日本朝野,动摇了日本军国主义对战争的信心。作为同盟的中美两国国力相差悬殊,但双方的军事合作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援助与被援助关系,更有基于共同战略利益和各自优势的彼此照应,体现了互为战略支持的合作关系,中美两国的相互战略支持不仅对中国战场而且对整个太平洋战场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袁成毅《从对日空战看中美相互战略支持》


(1)根据材料,指出二战中中美两国互相战略支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互相战略支持对二战结束的积极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局面。段祺瑞把持的北洋军阀政府试图借参战之机,整军治武,统一中国……191723日美国在与德国绝交后,向中立国发出通知,希望它们能与美国采取同样步骤。一方面,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奉命怂恿北京政府追随美国行动。他向亲美的黎元洪表示,中国参战后,美国一定设法援助中国。另一方面,亲日派段祺瑞就中国参战问题征询日本人的意见,日本同意中国追随美国的态度。于是北洋军阀政府最后下定了参战决心。

——摘编自董继民、董俊霞《论一战外交与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参加一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参加一战的影响。
2021-06-02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法国外交由强硬的政策转向对德让步妥协的绥靖政策,是由一系列原因形成的。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使得法国经济的复苏中止,在维护现有利益的前提下,法国开始谋求同德国和解和妥协。实质上,克里孟梭政府严格执行凡尔赛条约的外交政策并没有执行下去。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英国的外交政策,以及英国对法国的遏制。最后,法国国内和平主义思潮对政府推行绥靖政策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普遍和平主义、和平主义衍生出的民众革命主义及其对统治阶级的信号指示,人民要求下的民主机制规范了避战求和的思想,而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图谋变异了祸水东引的判断,最终催生了绥靖主义。

——摘编自赵立宁《20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绥靖政策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绥靖政策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1126日,日本提出将澳洲、印度等地列入太平洋战争外围作战和防御范围的设想。取得太平洋战争初期胜利后,日本海军提出将第二期战争放在以进攻澳洲为核心的太平洋攻略方面,而陆军以深陷中国战场、抽调不出足够兵力为由坚决反对进攻澳洲。最终,海军进攻澳洲的计划被否定,陆军西进作战计划被提上日程:西进印度、印度洋,与德国在中东会师,迫使英国屈服,集中力量同美国决战。随着中途岛战役的失败和德意军队在地中海、北非的迅速推进,日本陆海军都决定将作战重点由太平洋转向印度洋。但随后,日本陆军又提出将作战重点放在中国四川。1942年夏秋以后,随着太平洋战争进入战略转折,形势对日本越来越不利。德意在北非、地中海作战的失利,使德意不可能进入西亚与日本会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近70%的兵力在中国战场作战,而用于太平洋战场的兵力不足20%。中国的抗战使日本无力西进,西进战略也就最终化为了泡影。

——摘编自胡德坤《中国抗战与日本西进战略的破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日本构划“西进战略”的战略条件及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日本西进战略破产的多重因素。
2021-04-28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2021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1 年 8 月,东德沿着东西柏林分界线,筑起了著名的"柏林墙"。西方三国提出抗议,并把苏联在西柏林的纪念馆用铁丝网封锁起来。但美国与苏联都不愿决一死战。 10 月 10 日,赫鲁晓夫提出愿意推迟解决西柏林问题的时间。美国也感到"柏林墙"并未触及西柏林的安全,也就接受了既成的事实,第二次柏林危机遂告结束。

材料二   1975 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相当于美国的 80%,战略导弹超过美国 40%,1978年美军拥有坦克10 500辆,苏军拥有坦克 50 000 辆。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遇到了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美苏力量对比开始出现明显变化。

材料三   20世纪 80 年代,里根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提出以实力求和平战略,大规模扩军备战,宣布实施"星球大战计划",以威慑和拖垮苏联。苏联则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丧失了对外扩张的猛烈势头。1985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出全球缓和战略,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从对外扩张转为全面收缩,美苏争霸接近尾声。


(1)第二次柏林危机的出现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中的变化,反映在这一时期的美苏争霸上是怎样的情形?
(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美苏争霸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3年威尔逊担任总统以来,他率先承认中华民国。一战爆发后,以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为代表的美国在华侨民竭力与中国亲善,许多美国侨民,包括商人、军官、外交官均给予中国的反日行动极大的支持。1917年,商务印书馆率先编辑出版《美国总统威尔逊参战演说》,在 1918 年美国公共情报委员会派驻中国之前,中国媒体界已经自发地宣传威尔逊的主张了。民国初年,中国知识界和媒体界对民主共和抱有乐观的希望,"美国每届新总统莅位,其仪式之庄严,恒有非世界其他共和国所能及",《东方杂志》就经常刊登有关威尔逊的主张。1919年,克劳领导的东方通讯社正式更名为"中美通讯社",宣传威尔逊总统的战争演说、外交政策,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

——摘编自马建标《塑造救世主∶"一战"后期"威尔逊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指出一战后期"威尔逊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威尔逊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4~1918年的“大战”深植于帝国主义的土壤之中,发生在世界已经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的时代,战争双方以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为目标,因此该“大战”从一开始就具有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性和牵动全球的世界性,成为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这场战争的发展轨迹却完全超出了战争发动者的预料。大战爆发之初,各国的文官政府考虑的是如何及时应战,以避免削弱自己,坐大对手;军方则仍然设想通过一场拿破仑式的战争或普法战争等方式的战争,即靠一两次大的战役便见分晓。然而由于时代的不同,战争的进程完全走向战争发动者的愿望和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他们本以为这是单纯的军事较量,它却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长期消耗的总体战,从而使整个社会基础受到了空前的动摇与毁坏。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1)根据材料,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超出战争发动者预料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超出战争发动者预料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腥风血雨,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帷幕。然而即将到来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甲、乙同学对此各有不同的看法。同学甲:战争已经永久地结束了。真正的持久的和平已经来临,你们看,各国不正在为争取和平而努力吗?同学乙:战争并没有结束。新的世界大战已经悄悄拉开序幕。

材料二   2006年10月13日下午,第61届联合国大会192个与会国的代表以热烈的掌声通过决议,正式任命韩国外交通商部长潘基文为下一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从而成为联合国历史上第八任秘书长,也是继缅甸的吴丹之后第二位来自亚洲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当前,我们面临一个比任何时期都需要联合国有所作为的时代。我会认真履行《联合国宪章》所赋予的职责,为推动和平、发展和增进人权做最大的努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某一个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当今世界局势特点,谈谈你对潘基文讲话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