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6 道试题
1 . 战争与科技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01年莱茵河西岸被并入法国后,由于实行了拿破仑法典,贵族的封建特权被取消了,行会制度被废除了。对德国的最大影响表现为普鲁士的两次改革,这是因为1806年普鲁士在对法战争中失败,丧失了1/3的领土,德国人从对这次失败的反思中认识到,拿破仑的胜利基于法国革命,基于这个革命引发的自下而上的改革,及由这一改革焕发出来的民族精神,德国人要洗刷掉这次失败带来的耻辱,就必须自下而上的改革做起,这就导致了斯太因和哈登堡的改革,这些自由化的改革成为德国现代化的开端。

——摘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材料二   随着19世纪下半叶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进,世界历史进程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质变,孕育了世界大战发生的结构性矛盾。整体性世界的形成从理念上要求各国超越民族、国家利益的局限,从全球利益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事实上20世纪初的世界发展与之背道而驰。一大批国家迅速赶上和超过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使得对商品市场、原材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的争夺更趋白热化。此时的国际社会尚缺乏处理世界整体发展背景下各种错综复杂关系的调控机制,矛盾冲突无法及时得到缓解与调控,进而形成一种国际无政府体系。

——整理自徐友珍《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历史反思》

材料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样的大变局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能否应对好这一大变局,关键要看我们是否有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问答》


(1)举出拿破仑与第六次反法同盟在德国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根据材料一,概述拿破仑战争对德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结构性矛盾”的内涵。以美国和德国为例,从科技进步角度概括“一大批国家迅速赶上和超过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共同原因。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大变局”在目前国际政治领域的主要表现,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动建立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以及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的“中国方案”。
2022-05-30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温州中学、金华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2 . 17﹣18世纪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在议会与国王政府尖锐对峙时期,清教传教士号召人们支持议会,反对国王,到内战前夕,有人甚至公开煽动人们为了“上帝的事业”拿起武器,“把杀人之手伸向杀人者”。克伦威尔本人是个忠实的清教徒,在内战初期,国会军节节败退,克伦威尔写信给斯普林格爵士说:“我希望你对骑兵队长的人选必须慎重。对骑兵而言,素质要比数量更重要。如果你选择敬畏上帝的人当队长,那么全队中的忠实分子都会追随他”。

——白波《英雄史》

材料二   洛克认为,人们参加社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他们的财产,如果立法机关或君主任意侵犯人民的生命、权利和财富,这就违背了人们对他们的委托,人民就不再服从他们了,并且还要进行抵抗,推翻他们的统治,另立新的立法机关以谋求人们的安全和保障。这也就是洛克关于革命合理性的思想。

——吕世伦、谷春德《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

材料三   18世纪后期,黑奴贸易和奴隶制的继续存在势必直接妨碍自由雇佣劳动大军的形成。此外,奴隶由于失去自由,不但缺乏生产积极性,而且经常破坏工具、捣毁机器,因而生产效率极其低下。当时,从非洲输出一船棕榈油的利润已大大高于贩运一船黑奴。1772年,英国废奴主义者经过斗争,迫使英国最高法院宣布在国内废除奴隶制。

——陆致英《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历史、现实及未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英国内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指出克伦威尔在“内战”时期的治军之道。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洛克“革命合理性”思想所蕴含的政治理念,分析上述思想的历史价值。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非洲西海岸黑奴贸易的集散地,概括英国国内废除奴隶制的原因。
2022-03-06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天略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选考模拟(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史学与社会

任何时代的史学现象、史学成果,都不能脱离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历史的影响。

材料一

时期

史学成果举例

两汉时期西汉司马迁著《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撰述宗旨,成为中国史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传统。后人评论“这实在是一部组织严密、包罗万象、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也是在公元前二世纪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一部通史”。东汉班固著《汉书》,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断代史体裁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撰写朝代史的盛况;有关北方民族史的著作也很多;家传、谱牒受到普遍关注;佛教史著作也有新的发展
隋唐时期正式设立史馆,聚集史官修撰前朝史和国史,以宰相负责监修。中国古代“正史”中有八部产生于盛唐时期。还出现了几部反映盛大王朝地理风貌的全国地理总志;地方史、民族史、传记等获得新发展;在史家修养方面,刘知几提出“史才三长”论
辽宋夏金元时期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南宋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部体裁不同的通史著作,把中国古代的通史撰述推向高峰;元末修撰了宋、辽、金三史
明清时期(1840年前)李贽著《藏书》,以“与百千万人作对敌”的批判精神,写出“不与旧时公案同”的史学评论,并指出“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清代章学诚提出“史德”论,史家修养体系更加完备
清代后期
1840年—1911年)
以进化论为指导的“新史学”思潮兴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是传播进化论的代表人物;在史学撰述上更加关注边疆史地、外国史地、中外关系,以及欧美革命史的引入

——摘编自《中国史学史》编写组《中国史学史》

材料二   李大钊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者之一,在阐释、传播唯物史观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16年,李大钊曾撰写《民彝与政治》一文,认为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在历史运动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后来,他还写了《庶民的胜利》《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等文章。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指出“历史的唯物论者,既把种种社会现象不同的原因总约为经济的原因,更依社会学上竞争的原则,认许多组成历史明显的社会事实……各殊异阶级间团体竞争所表现的结果”。1920年,李大钊撰写《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指出“凡一时代,经济上若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发生变动。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中国史学史》编写组《中国史学史》


(1)阅读材料一,任选两个历史时期,分析其史学成果出现的历史背景。
(2)阅读材料二,概括李大钊阐释了唯物史观的哪些基本观点。任选中外历史上的一个史事(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运用这些观点对其进行解释。
2022-05-10更新 | 408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常香玉(1923--2004),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自幼跟随父亲及老师学习豫西调,在长期演出实践中,她逐渐将豫东调、沙河调等融汇于豫西调中,并吸收秦腔、河北梆子等唱腔,创立了独树--帜的常派艺术。1948年,常香玉在西安创办了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还改编了《白蛇传》《花木兰》《破洪州》等传统剧目,这些剧目成为常派艺术的传世之作,深受群众喜爱。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支援抗美援朝,常香玉率剧社巡回各地义演半年,以演出收入捐赠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她又率团亲赴朝鲜慰问志愿军,在175天中演出了180场。此后,常香玉在大庆油田初创期间和其他重大活动中都率团慰问演出。晚年病重治疗期间,常香玉还抱病参加慰问奥林匹克中心建筑工人的演出。2004年,常香玉逝世,国务院追授其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据《国务院关于追授常香玉同志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的决定》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常香玉捐赠战斗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常香玉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主要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齐白石,1864年生于湖南湘潭,24岁前只是一名深居乡间的木匠,后拜师学习诗文与国画,渐渐为人作肖像养家。38岁时赴西安教画,尽观八大山人、金农等名家作品,于是走上写意画的路径。1919年,他定居北京卖画为生,但当时卖不出价,于是决定不再刻意摆脱画作的民间性,只求自然之趣,也不回避“乡下人”身份,“自创红花墨叶的一派”,以十载之功悟出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心得。主张保存国粹的京派画家指斥齐白石“不守古法”,但国画改良派的林风眠和徐悲鸿都盛赞他“用印象主义式的湿润笔调,有强烈的表现意味”。抗战期间,北平沦陷,心情悲愤的齐白石长年闭门谢客,在门前贴出“画不卖与官家”的告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任中央美院名誉教授,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90高龄的他与14位画家一起,为世界和平大会合作了巨幅国画《和平颂》。

——摘编自林素幸《齐白石山水画的“非正统”和“现代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齐白石的独特画风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齐白石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冯仲云(19081968年)东北抗联著名将领,他在清华大学就读时,受大革命的影响,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并加入中共。1930年到哈尔滨从事秘密的地下党组织工作。九一八事变后,第一时间到木兰等地进行反日宣传,促进了当地的抗日救亡运动。他始终秉承党对东北抗联的指导,宣传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坚持党中央为东北抗联制定的路线政策。在东北抗战期间,组建了汤原反日游击队、领导了哈东地区和北满地区的抗日斗争等。他还总结东北抗日游击战的经验,向党组织提交了《关于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半年来工作报告》等。抗战胜利后冯仲云写成第一部记述东北抗日联军艰苦抗战历史的书籍——《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首次提出14年抗战的概念,这为研究东北抗联历史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张宇琪《抗日战争时期的冯仲云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冯仲云参加东北抗日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冯仲云的历史贡献。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族主义是个舶来词,起源于17世纪宗教改革中要求建立独立主权国家、摆脱教权。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进入近代,传统的“夷夏之辨”依然浓厚,甲午战争和之后的瓜分狂潮刺激了中国人民族主义的酝酿。1902年,梁启超发表文章,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并将矛头指向原先寄予维新希望的满族统治者,积极鼓吹排满。辛亥革命前后梁启超的两个重要论述,一是“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的“大民族主义”;二是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即“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摘编自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民族主义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民族主义提出的意义。
2022-12-11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著名哲学家。他认为“在所能给予人类的一切利益中,最伟大的莫过于发现新技术、新才能和以改善人类生活为目的的物品”。在《新工具》一书中他列举了四种会影响人类正确认知的“偶像”:为人类共有的偏见、因个人兴趣导致的偏见、语言带来的偏见的和由于接受了特殊思想体系而产生的偏见。他批判了经院哲学推崇的亚里士多德那一套科学推理程序,认为理想的科学研究金字塔模型是:塔底是自然志和实验志的观察经验,往上是事实之间的关系;起初是偶然的关系,再后是稳定的关系,最后是内容丰富的相关性,科学研究的方向是在金字塔里自下而上的方向。他还虚构了一个由科学机构“所罗门宫”管理的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后来英国科学家们仿“所罗门宫”成立了一个“无形学院”,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前身。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根据材料,概括培根方法论的主要观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培根方法论诞生的历史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四运动前后,王光祈广泛接触各种社会主义思潮,成为外来新思想的积极鼓吹者、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家。王光祈曾写道,一战结束后,中国青年“对于旧社会、旧家庭、旧信仰、旧组织以及一切旧制度,处处皆在怀疑,时时皆思改造,万口同声的要求一个新生活”。1919年他在《晨报》发表《城市中的新生活》,提出在城市中成立工读互助团。王光祈四处奔走游说,很快得到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文化名人的支持。《城市中的新生活》一文发表的当月月底,工读互助团便在北京正式成立,参加者达数十人。大家立志要终身做工、终身读书、改造社会、建设“新生活”,并表示要脱离家庭关系、婚姻关系和学校关系。19201月,王光祈在《少年中国》杂志发表题为《工读互助团》的署名文章,提出:“工读互助团是新社会的胎儿,是实行我们理想的第一步。”他将“这次工读互助团的运动”称作“平和的经济革命”,由此正式开启了北京工读互助团的社会实验,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苏峰《北京工读互助团:一场追求“新生活”的社会实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光祈工读互助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光祈的工读互助实践活动。
2022-04-1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西州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2年秋,孙中山修改国民党党纲,在“民权主义”部分规定:“谋直接民权之实现,与完成男女平等制全民政治。”不久,胡汉民等人起草宣言表示:“确定妇女与男子地位之平等,并扶助其均等发展。”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从形式上统一了中国,胡汉民出任立法院院长,在其大力支持下,193012月,《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篇)在立法院获得通过,该篇规定:任何权利,均不因男女而有所区别;无论男女,均有资格担任家长。这部民法是全世界第二部、亚洲第一部明文规定男女平等的民法典。这部民法将近代女权运动、五四运动的社会进步思潮以法典的形式巩固下来,既是对孙中山民权主义的落实,也是辛亥革命在社会领域的延续。一位参与民法制定的官员回忆道:“(立法)应超越现实,以求掖导社会之进步,但又不宜过分激进,致与现实脱节,无法在社会中发生预期之效力。”

——摘编自陈晓平《广府地区的男女平权运动》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邓颖超主持起草了第一部《婚姻法》,在起草过程中针对争议较大的离婚自由问题,邓颖超基于封建宗法社会妇女得不到离婚自由,在离婚方面所受的障碍比结婚还要大的实际情况,反对以引起社会混乱为借口限制妇女的离婚自由权利。《婚姻法》彻底打破了旧婚姻制度,为建立新式家庭提供了法律保障。1956年,邓颖超在中共八大上作了题为《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和发挥广大妇女群众的力量》专题报告,报告中提出:广泛动员妇女参加劳动生产,是“争取妇女彻底解放的关键”,妇女只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在政治、经济、人格上获得独立地位,才能彰显自身的价值,这才是彻底的解放。

——摘编自倪婷《奋斗百年路:邓颖超妇女解放思想及其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民法》有关男女平等的相关规定得以通过的背景,并简要评价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邓颖超对中国妇女解放事业的贡献,并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的有关中国近现代妇女解放的启示。
2022-03-27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百所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