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探索历史的奥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清朝灭亡后,北洋政府曾着手编修清史,但赵尔巽编的《清史稿》因是“史稿披露”的“应救之急”,其中疏漏很多,被史家引为憾事。新中国成立后,学界呼吁重修清史。2021年,由著名史学家戴逸主编,采用白话文体裁的史学巨著《清史》正式问世。有学者认为,史书以文言文更契合史料,所以,这部《清史》失去了传统史学的特色。但也有人认为在外国清史研究方兴未艾的背景下,使用白话文,更有利于学术交流与民众阅读。由此可知
A.《清史稿》疏漏很多,几无史学研究价值
B.《清史》问世,标志着清史研究尘埃落定
C.史书应坚持传统史学特色,重视史料实证
D.文白体裁各有短长,史著可兼顾学术与通俗
2022-05-19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王国维曾说过:“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今“清华简”出,则先秦历史之认识,别有洞天。2021年岁末,一篇名为《五纪》的清华简,因其文有“黄帝有子曰蚩尤”的内容,故而一经媒体报道,立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讨论。有学者认为《五纪》不过是言黄帝的“百家”之一,有不同的属辞比事(作文纪事)亦属正常;有学者从共同体内君臣关系出发,提出“子”乃子爵“之谓;有学者则释“子”为一种“社会性关系称谓”。围绕由清华简引发的上述讨论,说明(       
A.清华简是学界公认的可信史料,对此大可不必予以质疑
B.对学界视为定论的传统说法,不可官从,应当以新史料为据
C.研究历史问题既需要百家争鸣,也需要一家独断,更需要媒体的引导
D.文献理解要放到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中去,以避免单纯的字句巧合导致误解
2022-06-14更新 | 1606次组卷 | 14卷引用:2022年6月浙江高考历史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意大利口述史学者波特利记录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1949年,意大利一家钢铁厂的一名工人,在参加反对意大利加入北约的游行示威活动时,在冲突中被警察枪杀。可是在20年后,波特利对诸多亲历者的采访中,很多人把此事发生的背景,记成了是在1953年反对资本家解雇和开除工人的抗议活动中。波特利认识到,比起把枪杀事件和北约联系起来,工人与资本家、与作为资本家代理人的国家的对抗,对受访者来说,才是更加广泛、更加普遍、更有意义的经历,也更能把他们战后的经历解说为融贯的一体。这主要说明(     
A.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
B.即便是对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
C.运用史料需要秉持大胆怀疑、多源互证的原则
D.亲历者的口述回忆是重要的史料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在全球史研究中,不少学者持一种宽泛的全球化观念,研究范围包括了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历史进程。美国历史学家布鲁斯·马兹利什在则关注当代全球化现象,把二战后史学界的全球化研究界定为“新全球史”、其研究主题包括冷战与全球化、跨国公司、国际非政府组织、全球性与地方性的关系、全球文明等。这说明
A.研究者的学术背景会影响历史研究的方向
B.研究成果越新越能够接近历史发展的真相
C.“新全球史”才是对世界历史的正确解读
D.“新全球史”是对传统全球化观念的否定
2019-08-26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对联、西方谚语中,有不少是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为背景,反映了当时历史风貌,为研究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有价值的资料。下表中对联谚语的内容与反映的史实对应正确的有几个?
谚语或对联反映的相关史实
西方谚语:“宁要三个魔鬼打架,不要一个天使掌权”伏尔泰分权制衡思想
罗马谚语:“举证之所在,胜诉之所在。”《十二铜表法》灵活使用,重视调节民事纠纷
“灌输益部成尧甸;疏凿岷源绍禹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剩。”横批“已经过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A.1个B.2个C.3个D.4个
6 . 关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隋书》记载,“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毗督其役”;唐诗人秦韬玉认为“种柳开河为胜游,堤前常使路人愁”;明代小说家齐东野人写道,“睢阳有天子气现……如凿河从睢阳境中穿过,天子之气必然挖断……隋炀帝听后甚喜,于是决定凿河”;当代史学家多认为“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动机和目的不是单一的,应该说,是各种因素的综合”。这说明
A.历史事实虽是客观的,但历史的书写却需要一定的想象
B.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标准,只要自圆其说论就能够成立
C.历史信息以多种面貌存在,需要通过去伪存真寻求真相
D.历史研究应以正史为依据,其他史料则没有研究价值
7 . 朱元璋画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天庭饱满,俊朗和煦,面颊光洁,四平八稳,如图 1;另一类下颚凸出,脸颊拉长,布满黑痣,奇人异相,如图 2,孰真孰假?不少人认为图 2 符合朱元璋的真实长相。有学者认为,朱元璋的异形像之所以在民间流播甚广,其主要原因在于朱元璋贵为九五至尊,民间往往将其神化,异形像容易满足普通民众对皇帝认知的神秘心理,再加上朱元璋本人对其异形像推波助澜,因而异形像大行其道。而真正代表其容颜的正形像则藏在深宫人未识。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 1:朱元璋正形像图 2:朱元璋异形像
A.只要在历史研究中占有丰富的史料,就能让历史真相浮出水面
B.历史学家应以民众的兴趣为研究方向,以探索历史之谜为己任
C.历史研究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画像等档案记录,还必须有考古佐证
D.对于多数人的看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文献与画像等资料去检验
2020-11-20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21届高三11月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一模)历史试题
2020·浙江·零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氢”这是司马迁在《史记.陈沙世家》中关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原因的记述。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墓的竹简中,发现对当朝大秦律例却有这么一段记载:“如果没有按期抵达,失期3到5日,则会受到训斥:若是6到10日则会受到罚款:铠甲一副:如果途中遇到突发状况,例如天气等影响,可以免除责罚。”为此,有学者对司马迁的相关记述提出了质疑。这说明
A.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B.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
C.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D.历史事实的考辨,只有通过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才有效
2020-08-27更新 | 59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这一主张强调历史研究应(       )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历史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2019-01-30更新 | 674次组卷 | 42卷引用:2010---2011学年浙江省海盐元济高级中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卷
10 . “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这种“心理的状态”对文字史料的作者影响最少的是
A.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
B.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C.该事件所产生的后果
D.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