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探索历史的奥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意大利口述史学者波特利记录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1949年,意大利一家钢铁厂的一名工人,在参加反对意大利加入北约的游行示威活动时,在冲突中被警察枪杀。可是在20年后,波特利对诸多亲历者的采访中,很多人把此事发生的背景,记成了是在1953年反对资本家解雇和开除工人的抗议活动中。波特利认识到,比起把枪杀事件和北约联系起来,工人与资本家、与作为资本家代理人的国家的对抗,对受访者来说,才是更加广泛、更加普遍、更有意义的经历,也更能把他们战后的经历解说为融贯的一体。这主要说明(     
A.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
B.即便是对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
C.运用史料需要秉持大胆怀疑、多源互证的原则
D.亲历者的口述回忆是重要的史料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考古学是使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中国古代就产生了与考古学相关的古代器物学和金石学,但其主要作用是补证经史,并非系统的历史研究。近代以来,西方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伴随地质学传入中国。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河南发现仰韶文化遗存,并企图以此证明中华文明西来说。与此同时,史学界出现疑古学派,许多古史记载遭到质疑甚至被推翻,旧的古史系统被严重动摇,传统治史方法的束缚也逐渐松弛。许多学者意识到,如欲重建可信的古史系统,不能仅靠传统的文献资料,他们开始寻找相关实物来考证史料。在此背景下,罗振玉、王国维借用西方科学方法进一步发展了金石学。王国维提出实物资料可与文献资料互证的“二重证据法”,从而为近代考古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钟江华《中国近代考古学产生的学术背景》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考古学者已经有独立进行考古的能力。1929年,学者裴文中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北京猿人头骨;1933年,中国考古学者又在此地发现山顶洞人遗址;1930年,发现龙山文化遗址。这些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史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1928~1937年,李济、梁思永等人主持了河南安阳的殷墟考古,先后进行了十五次大规模发掘,发现了大量珍贵的商代文物,不仅为商朝的存在提供了确凿无疑的证据,也为商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沈颂金《傅斯年与中国考古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考古学产生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考古资料的史料价值。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25年,宋理宗)《赐谥告词》:昔孔明之志兴汉室,子仪之光复唐都,虽计效以或殊,在秉心而弗异……英灵如在,茂渥其承,可依前故太师、追封鄂王,特与赐谥忠式。

——岳珂《鄂国金佗粹编续编校注》

材料二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明神宗封岳飞为三界靖魔大帝。诏书曰:咨尔宋忠臣岳飞,精忠贯日,大孝昭天,愤泄靖康之耻,誓清朔漠之师,原职宋忠文武移岳鄂王,兹特封尔为“三界靖魔大帝”。

——殷时学、陶涛《岳飞庙志》

材料三   为救亡御侮而牺牲,我们要以无数的无名岳武穆,来造成一个中华民国的岳武穆,誓与我们的国家共存亡,同生死,无论环境困难到如何地步,我们决不动摇我们尽忠报国的决心。

——19311123日蒋介石在国民党“四大”闭幕时的讲话

材料四   (毛泽东讲)“岳飞精忠报国,心昭天日的爱国壮志,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传颂,他,可以说是个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的大英雄……他是个值得我们称颂的民族英雄……”。

——李约翰等著《毛泽东和省委书记们》

材料五   (习近平表示)“精忠报国,是我一生的目标。”“精忠报国”是中国最著名的历史典故之一,它说的是民族英雄岳飞出仕之前,其母在其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字,这也是后人对著名军事家、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的高度评价。

——程志坚《习总书记“精忠报国是我一生的目标”深意何在?》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宋明时期,统治者对岳飞的评价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综合材料三、四、五,谈谈你对岳飞民族英雄形象的理解。
2022-02-22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元代马端临评价孝文帝改革“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摒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他的评价
A.立足于完整的史实支撑B.指出了北魏灭亡的真正原因
C.不符合科学的评价标准D.克服了历史评价的主观色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