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新安名族志》对某村落有如下记载:“其地罗峰高其前,阳尖障其后,石狮盘其北,天马国其南。中有二水环绕,不之东而之西,故名口口”。关于该村落表述正确的是
A.誉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的村落
B.其建筑兼具华丽大气和安全舒适的特点
C.其中雕刻艺术成就最高的古民居建筑是承志堂
D.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发展起来的胡氏宗族村落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2 .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

材料一 七世纪中期以后,吐蕃王朝逐渐兴起,对唐王朝的西部边界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通过贸易稳定边疆成为唐王朝的一项国策,两国之间的互市贸易屡见文献记载,根据《唐蕃会盟碑》记载;……然舅甥相好之义善谊,每须通传,彼此驿骑一往一来,悉遵襄昔旧路。蕃汉并於将军谷交马,其蜈戎栅已东大唐只应清水县,已西大蕃,供应须合舅甥亲近礼……,反映了吐蕃和唐王朝之间的交往。

——摘编自刘业成、徐秀川《茶马古道的概念与形成、变化动因》

材料二 布达拉宫始建于7世纪,之后又经过重建和扩建。…在地震多发的青藏高原,历经风雨,依然稳如磐石,布达拉宫高110米,南北宽300余米,沿山砌平楼13层,以红宫白宫为中央主体建筑,布达拉宫总体布局基本采用了黄教经学院和宫保建筑的传统布置手法,是西藏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的集大成者,是藏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在一千三百余年的漫漫长河中,布达拉宫建筑群走过了初生、成长、衰败、重生的过程既有过繁荣、也遇过低谷,建筑的一次次更选与变换的过程,恰恰是一段段历史的真实印证。

——摘编自于洋《布达拉宫之营建始末》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王朝和吐蕃交往的主要形式,并简述《唐蕃会盟碑》所立之处文化遗产的建筑风格。
(2)关于布达拉宫,有以下两种观点可供讨论:①布达拉宫反映了“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②布达拉宫是“一段段历史的真实印证”,侧重解读①请充分运用材料二的信息予以阐述说明,侧重解读②请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团结的角度加以论述。
3 . 建筑见证了历史变迁与文化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世纪中期以后,吐蕃王朝逐渐兴起,对唐王朝的西部边界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通过贸易稳定边疆成为唐王朝的一项国策,两国之间的互市贸易屡见文献记载。根据《唐蕃会盟碑》记载:……然舅甥相好之义善谊,每须通传,彼此驿骑一往一来,悉遵曩昔旧路。蕃汉并於将军谷交马,其绥戎栅已东大唐祇应清水县,已西大蕃,供应须合舅甥亲近之礼……,反映了吐蕃和唐王朝之间的交往。

——摘编自刘业成、徐秀川《茶马古道的概念与形成、变化动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王朝和吐蕃交往的主要形式,并指出《唐蕃会盟碑》所处之处的建筑风格。

材料二:



(2)观察材料一中的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智慧海和圣彼得大教堂在承顶部之重方面的设计方法,并揭示两者在文化精神内涵上的不同之处。
2019-05-07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材料一:1974年之后,“秦俑”出土,这更增加我们思考的机会。这批陶器塑像据估计约为六到七千个,个个不同。从脸上的表情,还可以看出各人的年龄和性格。……他们所着靴鞋的鞋底有圆钉。所穿的甲,铁片以皮带穿贯,都根据实物丝毫不苟的模制,步兵和骑兵的制服也不同。并且这几千个塑像带着战车和兵器构成战斗队形,又能大概一致保存艺术和技术上的同一标准。

材料二:有一件事,我们无法忘记,即秦始皇是历史上“万里长城”的首创者。这是嬴政统一中国之后命蒙恬率兵三十万,收河南,伐匈奴,在团结对外的条件下,全面筑城。此举更表示他的极权政治有实际的需要。

材料三:目前在秦兵马俑三个墓坑中共发掘武士俑800多件,木战车近20辆,战马100匹。由模拟的军阵,可以想见二千年前横扫六国,统一全国,所向披靡的秦国军队的威武强大。陶俑体态高大,与真人相仿,一般在1.8米左右,陶俑的神态各异,表情逼真,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各式奇异珍宝。秦陵及兵马俑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兵马俑的特点。
(2)材料二提及了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哪些事迹?作者是怎样看待秦始皇的极权政治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兵马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理由。
2019-03-27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求知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罗马皇帝图拉真曾率军征服了达契亚,有关达契亚战争的文献记载非常少。而图拉真纪功柱上200多米长的浮雕带却生动地记录了罗马皇帝图拉真率军征服达契亚的140个场景和约2500个人。下列对图拉真纪功柱浮雕的历史价值说法正确的是
A.纪功柱浮雕是第一手史料,能真实反映历史原貌
B.纪功柱浮雕有歌功颂德色彩,不具有史料价值
C.图拉真是战争的亲历者,纪功柱浮雕具有权威性
D.纪功柱浮雕有艺术加工成分,作为史料需详加考辨

6 . 长城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古代伟大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赠给联合国的礼品之一便是一幅以长城为图案的挂毯。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据《汉书》记载:“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材料二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

材料三据《明史》记载,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筑敌台三千,起居庸(关)至山海关,控守要害……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长城沿线“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课文,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举出汉武帝时期西汉除修筑长城之外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

(2)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繁荣与西汉以来对西北的长期开拓有密切关系,参照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汉长城如何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发展。

(3)参照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后期在处理汉蒙关系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这些举措产生了什么影响。

(4)参照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2018-07-20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六 第五单元 中华文明的瑰宝 单元测试
7 . 《水经注·汝水》记载:“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於北方,以逼华夏,故号此城为方城”,这说明楚长城
A.修建目的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袭扰
B.为秦代长城修建奠定基础
C.是诸侯相互兼并战争和争霸的结果
D.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
2018-01-20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义乌市群星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1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
博学的商族后裔 孔子,坚信“周因于殷礼”,却因商代“文献不足征”,周代“郁郁乎文”、而“从周”。历代儒者言必称三代,但面 对《史记》《尚书》中保存的不到五千字的商代历史记录,语焉不详。
从19世纪末开始,学者认识到一些药用“龙骨”上的刻划是商代文字遗存,称这些刻在龟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为“契文”、“殷契”、“卜辞”,从而引发了搜求与研究热潮。王国维利用零散的甲片,考订商代先公先王,认定《史记》关于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准确,并大体揭示出殷商的制度变迁。20世纪20年代,“甲骨文”成了定称。随着1928年开始的殷墟遗址科学发掘, 出土了15万片以上的甲骨,编辑出版了《甲骨文合集》。经过数代学者的努力,从甲骨文五千多个单字中释读出一千余个。学者们发现,甲骨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的汉字造字六法,在甲骨文中已体现得相当充分;诸如“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等句子表现的语法结构,与后世古文几无不同。“甲骨学”已聚集起众多学者,对甲骨文丰富内容的研究,使我们对于殷商的了解远比孔子更为清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发现甲骨文的意义。
(2)根据材料,指出“甲骨学”的内涵。
9 . 材料一:1974年之后,“秦俑”出土,这更增加我们思考的机会。这批陶器塑像据估计约为六到七千个,个个不同。从脸上的表情,还可以看出各人的年龄和性格。……他们所着靴鞋的鞋底有圆钉。所穿的甲,铁片以皮带穿贯,都根据实物丝毫不苟的模制,步兵和骑兵的制服也不同。并且这几千个塑像带着战车和兵器构成战斗队形,又能大概一致保存艺术和技术上的同一标准。
材料二: 有一件事,我们无法忘记,即秦始皇是历史上“万里长城”的首创者。这是嬴政统一中国之后命蒙恬率兵三十万,收河南,伐匈奴,在团结对外的条件下,全面筑城。此举更表示他的极权政治有实际的需要。
材料三:目前在秦兵马俑三个墓坑中共发掘武士俑800多件,木战车近20辆,战马100匹。由模拟的军阵,可以想见二千年前横扫六国,统一全国,所向披靡的秦国军队的威武强大。陶俑体态高大,与真人相仿,一般在1.8米左右,陶俑的神态各异,表情逼真,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各式奇异珍宝。秦陵及兵马俑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回答:
1)根据材料一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兵马俑的特点。
2)材料二提及了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哪些事迹?作者是怎样看待秦始皇的极权政治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兵马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理由。
2016-11-18更新 | 10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浙江省瑞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
布迭拉宫自公元17世纪起就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象征着西藏佛教和历代行政统治的中心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材料二徽州古村落(是)徽商文化的产物。……徽州一府六县的方志中,常会对徽商巨贾的资本投向有如下记载:在家乡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

——王星明、罗刚《徽州古村落》


材料三徽州古村落在选址布局上受着风水观念的强烈制约。“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是他们基本的原则;但从风水学角度来看,具有完满的物质条件及合理功能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就是一个理想环境。人类有着自己的希冀、渴求和恐惧,而只有将这些情感,通过在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表达出来,才构成一真正的理想环境。……徽州民居的天井营造有一个很动听的名儿,叫“四水归堂”,言天降雨露、财气,落到自家房顶,流入宅院。

——摘编自余治淮《桃花源里人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皖南古村落与布达拉宫是哪两类社会群体活动的历史承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徽州古村落是徽商文化的产物?古村落突出反映了徽商怎样的心态?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古村落营造中的风水观念在徽州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什么功能?体现了怎样的环境理念?
(4)有学者称:“文化遗产的完整样态必须在其存活的情境中才能把握。”据此,你认为皖南古村落的“完整样态”应该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