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写出评语,吏部据此考核授官。据此可知,中正设置意在
A.确定人才标准B.选拔有用之才
C.加强中央集权D.稳定社会秩序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下表是元代设置的地方监察机构,反映出元代
至元六年
(1269年)
初设四道提刑按察司
(继承金朝制度)
分轮巡按,半年一次;
提纲刑狱,监察官吏。
至元十九年
(1282年)
形成二十二道提刑按察司
(陆续增加、调整、拆分)
至元二十八年
(1291年)
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
(提刑按察司改制)
分道监察,常驻治所;
监察民事、钱谷、官吏。

A.政局动荡导致政策波动B.中央与地方矛盾不可调和
C.地方行政体系日渐混乱D.中央加强对地方有效监管
2021-05-11更新 | 594次组卷 | 9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D.中央机构不断强化
2021-01-14更新 | 279次组卷 | 59卷引用:2016届黑龙江双鸭山一中高三上期12月考历史试卷
4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B.明、清C.隋、唐D.宋、元
2020-12-01更新 | 379次组卷 | 76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汉朝时,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由郡国向朝廷推荐人才。曹魏时,朝廷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并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表明曹魏时期
A.选官制度更加公平B.专制统治的基础得以扩大
C.中央集权有所加强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7 . 北宋真宗时期,将地处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 合称“川峡四路”或 “四川路”,四川一词由此而来。这一做法
A.壮大了地方的割据力量B.推动了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C.导致地方行政效率低下D.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监管
8 . 周代已形成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在《诗经》中,祭祀祖先的诗歌最多,而在祭祀祖先的诗歌中,又以祭祀文王、武王的诗歌为多。这表明
A.嫡系血统关系受到重视B.分封制更注重王室贵族
C.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强化D.王位继承制度已臻完善
2020-07-02更新 | 715次组卷 | 15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2020届高三第五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9 . 洪武十年,明太祖在中央设通政使司。通政司意为“政令通畅”,掌握内外一切奏章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出纳王命,为朝廷之喉舌;宣达下情,广朝廷之聪明,于政体关系最重也”。明初设立通政使司旨在()
A.分割地方权力B.提高行政效率
C.弥补丞相职能D.加强行政管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对内阁的认识,明代人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另一种观点认为“虽无相名,实有相职”。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B.阁臣拥有决策权力
C.阁臣职权因时因人而变D.明太祖以内阁取代宰相
2020-05-09更新 | 96次组卷 | 28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