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朝在全国的局势基本稳定下来后,就把巩固政权,尤其是对广大东方地区的军事占领作为首要任务,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大封诸侯这一举措尤为重要。周王室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新占领的东方,“以藩屏周”。在诸侯国内部,诸侯王再行分封。诸侯对王室有按期纳贡、朝觐、出兵助王征伐等义务,其内政基本独立。周初的分封对各地的开发和文化传播、交融是有促进作用的。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在中世纪的法国封建等级中最高一级是国王,国王将土地分封给公爵、伯爵、侯爵、大主教、主教等高级封建主,高级封建主又将土地转封给子爵、男爵等下属,子爵、男爵再依次封给最低一级的骑士。土地封受后,封主与封臣结成领主与附庸的主从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级体系,而处在金字塔之下的则是以农奴为主的广大依附农民。在封主与封臣结成主从关系后,封臣要对封主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仪式。领主与附庸之间互有权利和义务。任何一方未履行其义务,臣属关系都可能破裂,或领主将采地没收,或附庸将土地转归更上一级领主,或者变为私有地。但是,由于采地的不断争夺、继承和分裂,二者的关系也变得错综复杂,法国封建主又奉行“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原则,就会造成一个封建主有若干个领主的情况,即封建主乙是甲的附庸,可能又是甲的领主或丙的领主。复杂的关系使封建主之间难免出现争夺乃至混战。

——摘编自沈炼之《法国通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初分封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法国的政治状况。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法两国分封的相同之处。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陕西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对宗族小子的诰命,其中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义(治理)民”。周人选伊洛地区营建新都,此地便于各地诸侯贡赋,也方便王朝对四方诸侯的控制。在西周,父既是宗君又是尊长,君臣之义等于父子。通过各种礼的举行,周人的社会秩序和规则得到确立和维护。乐通常配礼而行,其作用在于协调上下、体现和谐。周人认为,商灭夏、周灭商,都不过是“惟恭行天之罚”。周之所以受命,是丈王、武王能行敬天、明德、安民。因为民心、民意是统治者德行影响的结果,是上天意旨的风向标。

——摘编自《西周的核心政治理念统治模式创造性地解决了早期国家的跨区域治理难题》

材料二     楚汉战争中 ,刘邦封韩信、英布等人为王。对于西汉中央来说,这是个严重威胁。刘邦消灭这些异姓王后,又将自己一些年幼子侄分别封为王,称为同姓王。汉武帝统治50余年,在继承汉初专制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某些重要改革,如将全国地区分为13个监察区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创造了数个第一,使西汉王朝达到鼎盛时期。

——摘编 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周相比,西汉在治国模式上的明显不同,并以具体史实说明汉武帝“创造了数个第一”。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天子“象天立宫”,紫禁城被誉为地上天宫。

紫禁城宫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实行对国家的统治。在600年的传承中,其将“天人之际”“礼乐复合”的中国文化思想一以贯之地发扬光大,既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融合,亦有西学东渐的文化特质,是“有容乃大”文化情怀的实物例证,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大成之城”。

——摘编自故宫博物院展览《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故宫六百年”展览设计其中一个展厅的主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从展览内容、依据、意义等方面予以说明。(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国在春秋时就已设县,但只置于个别边远地区,尚未成为一级地方行政组织。秦献公时曾推广县制,但规模有限。至商鞅变法时,将许多原来聚族而居的村落,改编为县,即把许多乡、邑、聚(村落)合并为县,共建置了41个县(一说31个县)。每县设县令、县丞、县尉。县令是县之长,县丞掌管民政,县尉掌管军事,县成为直属于国君的地方组织。后随着国土的扩展和开发,县的数量逐渐增加。公元前349年,“初为县,有秩史”,开始在各县设置有定额俸禄的小吏。县制的普遍推行,打破了血缘的纽带关系,将国家权力集中到朝廷。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后秦国县制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行县制的历史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是明太祖制造的“胡(丞相胡惟庸)蓝(立功众多的凉国公蓝玉)之狱”概况。

狱名祸首祸起年月被株连者被株连时间被杀者总人数
胡党之狱胡惟庸洪武十三年正月汪广洋洪武十二年十二月三万余人
陈宁、涂节等一万五千余人洪武十三年正月
李善长、陆仲亨、费聚、赵庸、陆聚、黄彬、胡美、郑遇春等洪武二十三年四月
叶升洪武二十五年八月
蓝党之狱蓝玉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张翼、陈恒、曹震、朱寿、何荣、詹微、傅友文等洪武二十六年二月一万五千余人
傅友德、王弼洪武二十七年十月
冯胜洪武二十八年二月

——摘编自王桐龄《中国史》(下册)


围绕材料中“胡蓝之狱"现象拟定-个相关的主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阐释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初步建立。汉朝在中央设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以察举官吏违法为职责。汉武帝时,开始在地方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隶属于御史台,负责监察郡县。

唐朝的监察制度,在总结汉以来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定型的“一台三院”监察体制。御史不仅是察吏之官,也是“掌律令”之官,无论治吏与明法都与御史密切相关。首先,“察官人善恶”,使监察的覆盖面扩展到所有的官僚;其次,将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容,显示对经济监察的重视;最后,司法监察已成为监察的重点,皇帝派出巡按地方的监察御史多奉命察大案、要案、冤案。除《监察六法》外,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点都作出明确的指示。

元代有完善的监察制度,中央御史台承唐制,地方上独创行御史台。明朝监察制度最为完备,把所有官员都置于严密监控之下。清朝的监察制度大体沿袭明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监察体系。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措施并说明其积极意义。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演变的特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一制度创始于商鞅变法之时,当时大约有十几个爵级,爵级上附丽着各种特权,如授予田宅、赎罪减刑等;还可享受多种与平民不同的礼遇,比如爵高一级,坟头就可以多种一棵树之类,依商鞅之法,即使出身贫贱,只要斩获一个敌方军官的首级,君主就赐爵一级;斩获两个,君主就赐爵两级,所以关东诸国称秦为“尚首功之国”,按照商鞅的规定,即令是宗室成员,如果没有军功,也要从宗室名籍中除名。

——据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材料二   秦朝的迅速灭亡给汉朝提供了教训,专任法治的文吏政治用来巩固政权被认为是不可取的。汉文帝时,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之后不定期举行察举选官活动,到武帝时代已经发展成为“举孝廉”的一种体制完备的制度。察举制的实行,使大量儒生步入行政管理的活动领域……人们开始接受这样一种观点:政治的优良与否取决于执政者道德水平的高低,“好人”们依其德性和权威而进行的管理是最好的管理,一旦有了贤明的君主和一大批的清官,达到天下大治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摘编自谷字、房政《试论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及其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功爵制体现了哪一学派的治国思想,并说明实行军功爵制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文帝到汉武帝时期察举选官的主要标准,并简析其成因。
8 . 阅读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而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郡县制度的行政区分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元代行省的职权,在元世祖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身军队。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   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之权,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的主要对象,说明受到分封的诸侯对天子应承担哪些义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材料二的核心观点并运用史实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地方管理制度的特点,概括明代对地方管理方式上有何变化,并分析其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秦统一全国为郡县,意味着特定的中国“封建时代”体制基本终结。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元代行省制承上启下,开创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模式。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元在大一统体制下“地方广大,政务繁多,建都省以总宏纲,置行省以分庶务”,以行省制的管理模式统合了自唐末以来的中国南北分裂的格局。虽然后续朝代多有调整和改善,但此模式沿袭了下来,一直影响至今。

——摘编自舒健《元代行省制:中国央地关系的转折点》


(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周和秦朝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概括西周与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元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创新的价值。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文物一:漆盒

秦“蕃禺”漆盒盖(图),为木胎黑漆,盖面朱绘云纹,有“蕃禺”二字烙印。“蕃禺”即番禺(今广州),是秦汉时期南海郡的郡治所在,这是“蕃禺”地名见于考古实物最早的一例。



(1)该文物可以用来印证秦朝的什么政治制度?请对这一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文物二:状元及第

随着门阀世族的表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 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并分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

文物三:书籍

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十岁的万历皇帝登基。张居正为内阁首辅,命人遴选历代帝王事迹编成《帝鉴图说》(图)。《帝鉴图说》自问世以来备受各阶层读者青睐,四百年间多次翻印传抄,至今有汉、满、日等多种语言文本传世。



(3)根据图文信息,概括《帝鉴图说》的特点。张居正以帝师身份位列内阁首辅权倾一时,他能否像丞相一样威胁皇权?请简要阐述理由。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