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形成和吐蕃连年东渐的危机,使唐王朝急需建立一支强大可靠的中央武装。神策军本是陇右节度使所属的一支边防军队。安史之乱期间,神策军随鱼朝恩入长安护卫代宗,从此成为禁军。经过财政改革后的唐王朝给予神策军优厚的待遇,并采取收编和招募等方式扩大神策军的编制,发展神策军的武装力量。神策军迅速壮大,德宗时已增至十五万人,进入全盛时期。神策军的建立和发展,使唐王朝掌握了一支可靠的中央武装。神策军虽然在兵力配置上尚不足以与藩镇总体相抗衡,但是相对于藩镇个体而言则又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这正是藩镇不能取代唐中央政府的重要原因之一。之后,宦官控制了神策军及其他禁军,同时也控制了长安城及整个关中地区,这造成宦官集团长期专权的局面,对唐后期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神策军发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建立神策军发展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监察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初步建立。汉朝在中央设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以察举官吏违法为职责。汉武帝时,开始在地方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隶属于御史台,负责监察郡县。唐朝的监察制度,在总结汉以来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定型的“一台三院”监察体制。御史不仅是察吏之官,也是“掌律令”之官,无论治吏与明法都与御史密切相关。首先,“察官人善恶”,使监察的覆盖面扩展到所有的官僚;其次,将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容,显示对经济监察的重视;最后,司法监察已成为监察的重点,皇帝派出巡按地方的监察御史多奉命察大案、要案、冤案。除《监察六法》外,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点都作出明确的指示。元代有完善的监察制度,中央御史台承唐制,地方上独创行御史台。明朝监察制度最为完备,把所有官员都置于严密监控之下。清朝的监察制度大体沿袭明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监察体系。

——摘编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完善监察制度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演变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西方谚语家喻户晓。罗马在大规模的军事扩张过程中,军队到达哪里,道路就修到哪里。罗马帝国建立以前,罗马的道路绝大部分是出于军事目的修建的,它保证了罗马军团的行军、命令的迅速传达以及粮草供应。经过几百年的努力,其境内的道路网可以到达统治的所有地区。罗马从共和国末年到地跨欧亚非的罗马帝国,没有道路系统的保障是不可想象的。为了运输方便,道路一般采用直线铺设,道路的宽窄有严格规定,道路坚固耐用。每条道路上的设施完善,罗马统治者建立了完善的信息传递系统一一驿站,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立一个里程碑,碑文记载着道路名称和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

——摘编自王允《浅析罗马道路建设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   秦王朝以惊人的努力完成了全国范围的交通和通信网络。驰道是秦朝道路网的主干。它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将全国各郡和重要城市,全部联通起来。“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另有一条专为抵御北方匈奴的“直道”,是由名将蒙恬指挥修筑的,全长1400余里。此外,在南方还修了到两广和西南的“新道”。这样,就在全国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秦朝驰道修筑得非常坚固,路平道宽,沿路驿站、馆舍和军事设施遍布。秦朝实现了车同轨,全国车辆使用同一宽度的轨距,就意味着车上的主要零部件都有统一标准,更换迅速方便,它适应了秦朝全国土木工程和战争等方面长途运输的需要。

——摘编自《秦朝驿站的建立》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道路与秦朝道路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道路与秦朝道路修建的共同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古代历史上修筑国家道路所应具备的条件。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朝,设有监察之官“啬夫”。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杂律》为惩治滥用职权等职官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自魏晋始,御史台脱离少府而成为完全独立的监察机构。唐代,尚书省左右仆射兼掌对御吏的监察。我国古代监察官员的选拔与任用,其标准大致包括品德、学识和经验三方面。如宋朝规定:“非曾经两任县令,不得除(授予)监察御史。”明朝谏官的职能由六科给事中取代,监察六部官员。清雍正年间,清廷取消了六科给事中执掌的封驳权,“以六科内升外转,始隶都察院”,都察院的监察职能进一步加强。清政府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台规》。至此,我国古代监察系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严密。

——摘编自张国安《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监察院是颇具特色的独立监察机关,它直接源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政制实验田里,基于中国传统的独立监察制度和源自西方的议会监察制度互相竞争。经过民国初年的探索与南京国民政府“训政时期”监察院的实践,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将美国式的参议院制度与中国传统监察制瘦融于一炉,使得监察院无议会之名却有议会之实。这样中西合璧的制度探索受到很多批评,但无论如何,监察院制度的弊端并不构成废除独立监察制度的理由,源自中国传统的独立监察制度至今仍有重大价值。

——摘编自聂鑫《中西之间的民国监察院》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反腐败斗争形势的不断高涨,我国监察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由试点到全国推行,提高了监察机关的地位和独立性,实现了监察的无死角、全覆盖,整合了监察资源,形成了强大的反腐败合力,这是我国反腐败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一次重大变革。

——摘编自李凌云《新中国监察制度七十年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我国加强监察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2023-04-01更新 | 362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绵竹中学2023届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较早地走向完备和成熟。秦汉时期,以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现固奠定了基本格局。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对中国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

——摘编自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形成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项秦汉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简要说明秦汉政治制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2022-01-08更新 | 23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2022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周秦之变”,实际上就是秦国运用商鞅之道与韩非之术创造了秦帝国和“秦制(秦朝制度)”,此后的历代王朝,就依着这条路径在一直不停地走下去。“周秦之变”,其核心是一场由小共同体(诸侯国)本位到大共同体(统一中央集权国家)本位的转变,是为了将人们对家族的忠诚转移到作为国家代表的君主之上,以君主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通过君主专制的方式加强集权。中国历史亡秦不弃“秦制”,历朝历代其实都在效法秦政,因此,中国历史的明显特征就是它的大盛大衰。

——摘编自谌旭彬《秦制两千年》


根据材料概括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所概括的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逻辑层次清楚)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初创于秦,形成于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对当前健全社会主义的监察制度,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和启迪。

材料一   汉代的中央监察机构由三个系统组成:一为御史台系统;二为丞相司直系统;三为司隶校尉系统。它们在体制上各自独立,互不统属,使得汉代中央的监察制度明显地具有多元性特征。监察官员一般品秩不高,但地位崇高,职权重大。御史大夫位秩比丞相和太尉低得多,但“丞相有缺,则御史大夫以次序升”。地方的监察制度更具有以轻御重的特点。在监察方式上,除实行专职与非专职相结合、分值与临时派遣相结合、常驻与巡行相结合的方式外,还通过考课、上计、暗探等方式,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控制。汉代选拔监察官员的具体条件一般有以下几条:选忠直节者为之;“掌选明法者为之”;选拔政绩显著者为之。

——摘编自朱莲华、邱永明《汉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   汉代的监察制度尚处在初步形成时期,还因历史的局限性而具有许多明显的缺陷,如监察机构没有完全独立、监察官职权混杂、监察法规不完整等,但“得”多于“失”,很多监察制度及政策方式也被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

——摘编自朱莲华、邱永明《汉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材料三   党领导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动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构建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格局,构建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的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坚决斗争,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监察制度的认识。
2022-01-2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科举制实行复试、殿试制,以及考官锁院制,推广世家子弟、考官亲属的别试避嫌法,推行封弥、誊录法。无论是官宦子弟,还是庶族地主、殷富农民、工商子弟,凡是"稍具文墨"的读书人,都可以应举入仕。唐代科举考试录取后,只取得做官的资格,还须经吏部考试合格后搜予官职。而宋代进士录取后,不仅可以直接授官,而且升迁迅速,“第名前列者,或不十年而至公辅","名公臣卿皆由此选"。两宋通过科举共取士115427人,平均每年361人,约为唐代的取士人数的5倍。

——摘编自郭学信《士与官僚的合流:宋代士大夫文官政治的确立》一

材料二   18世纪,西方人对科举的了解更为全面,用法文和英文出版的谈及科举制的书籍出版量很大,就连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一代哲人对中国政治制度也赞扬有加。到19世纪,尤其是中英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西方人眼中已不再神秘,声望一落千丈,一切都落后原始,但惟独科举制例外。当时,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实行政党分肥制,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和工作连续性的中断。1884年,英国人密迪乐指出,“强有力的证据表明科举考试制度的优点和中国政府的榜样已导致了欧洲和美洲一些最开明的国家采用这种方法以提高其文官的效率。"这是在英国于1855年试行并于1870年全面推行文官考试,以及美国于1883年开始采用文官考试制度后做出的评论。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美国家学习效仿中国科举制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刺史”即刺举不法之人。(汉)武帝时称部刺史,全国划分为十三个部(州),每部(州)包括若干个郡。每年秋八月,刺史分部州行督察,年终返京奏报;其没有常设的办事机构,走到哪里便临时设“治所”或“所止理事处”。作为中央政府派遣的监察特使,其具体职责从一开始就有明文规定,即“六条问事”。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行为一经查出有违法之处,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光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刺史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地位并不高。属下大夫,待遇也不丰厚,每年秩六百石,但刺史所监察的对象却远远高出自身的地位,以监察二千石的官吏(地位相当于郡守,即地方最高职位)。

——摘编自窦重山《浅论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


(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时部刺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代刺史制度。
2021-12-0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而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郡县制度的行政区分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元代行省的职权,在元世祖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身军队。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   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之权,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的主要对象,说明受到分封的诸侯对天子应承担哪些义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材料二的核心观点并运用史实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地方管理制度的特点,概括明代对地方管理方式上有何变化,并分析其作用。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