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8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大事记(部分)

时间(朝代)

事件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公元前140—前87年(西汉时期)

汉武帝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9—23年(王莽新朝时期)

王莽推行一系列改革

490—499年(北魏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

604—618年(隋炀帝时期)

始建进士科,创立科举制

780年(唐德宗时期)

实行两税法

927—997年(宋太祖太宗时期)

实行崇文抑武政策

927—947年(辽太宗时期)

推行“因俗而治”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

1069年(北宋时期)

王安石变法

1271—1294年(元世祖时期)

实行行省制度


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围绕“改革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
2022-11-12更新 | 232次组卷 | 44卷引用:2014-2015学年四川邛崃市高埂中学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3 . 古雅典从不修建宏伟的宫殿,但用于大型集会、决定国家事务的市民广场则比较发达。而同一时期的中国各诸侯国都城,自里至外由遍筑台榭的“王城”,贵族公卿聚居的“国宅”和一般平民居住的“闾里”构成,层次鲜明,彼此之间相对隔绝。这折射出(     
A.政治体制的迥异B.经济水平的差距
C.建筑技术的高低D.城市职能的不同
5 . 宋朝是科举承前启后的朝代,也是科举臻于成熟的朝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用考试的方法选官,汉代的察举也有。科举真正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开启了自由报名,在影响人才选拔的诸多因素中,家族门第开始后撤,个人才学得以前进。科举创立于隋唐,但是从宋朝开始中国才真正进入科举时代。科举开辟了一条向上的社会流动通道,个人可以通过读书应举获取功名,提升家族地位。科举使得受过良好教育的读书人群体不断扩大,他们构成了帝国更广阔的统治基础。科举还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择偶。在士族门阀政治的时代,选女婿看重的是门第。科举时代选女婿看重的科举成功,这叫“榜下择婿”。尽管近代以来,人们常常会责备科举阻碍了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出现,但是总体而言,我们还是要承认科举曾经起过的种种正面作用。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1)据材料,指出科举不同于以往选官制度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为什么“从宋朝开始中国才真正进入科举时代”?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谈谈你对科举制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陕西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对宗族小子的诰命,其中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义(治理)民”。周人认为,商灭夏、周灭商,都不过是“惟恭行天之罚”。周之所以受命,是文王、武王能行敬天、明德、安民。这反映了西周统治者具有(   
A.祭祀占卜的执政思想B.华夏认同的民族理念
C.维系宗法的礼制观念D.敬天保民的治国理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某学者在论述军机处时认为:雍正七、八年时,雍正的主要或潜在的政治对手均被消灭,皇权已经取得对臣僚的绝对支配地位,所以无须利用军机处来强化皇权。保障皇权独裁权威的众多制度措施如奏折制、秘密建储等已相继推行。再结合军机处的职能和“承旨”等特点来看,军机处本身只是皇帝的一个顾问机构和秘书班子,已不能从实质上改变清廷的权力格局。该学者认为(     
A.军机处的设立是为了消灭政治对手B.军机处设立主要是为了方便皇帝独裁
C.清朝的皇权强化只通过军机处就可以完成D.军机处虽不能改变权力格局,但握有实权
8 . 宋代监察官一般身兼监察职能和其他职能。如通判和知州可共同管理一州事务,既要负责行政职务又要负责监察官员,甚至监察权本身也可兼任,可由各监司互相代理职权。这一制度(     
A.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影响监察效能的发挥D.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2022-10-3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授民、授疆土。经过周初大分封,形成了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各地诸侯共同拱卫王室的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王室通过分封诸侯,加强了中央王国与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同时,由于西周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为婚姻的姻亲关系,也使得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从强化中央统治及促进与地方诸侯间的联系来讲,分封制无疑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郭炎《浅谈分封制得与失》

材料二   从制度建设而言,秦郡县制作为治理机制的确立,取决于统治技术的革新,这一革新的关键内容是官僚制的成长。在这一制度下,官僚从君主手上领取俸禄,对君主负责,还要接受考核,官僚之间也以科层制形成官僚体系。就郡县内部而言,郡设有郡守、郡尉和监御史。郡尉是郡守的副职,监御史直接属于中央的御史大夫。县一级,大县设令,小县设长,领有县丞、县尉。自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单一的郡县制,中间经由汉武帝予以稳定,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郡县制一直是中国古代国家的基石。

——摘编自李磊《真实的郡县制:并非秦朝首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不同,并谈谈你对二者的认识。
10 .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自秦朝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以来,地方主要官员多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如果说秦朝只是郡守和县令由皇帝和中央政府任命的话,至唐宋时期,“海内一命之官并处于朝廷”,地方州县长官甚至其部属均由中央分发……为防止地方权力坐大,汉代通过“推恩令”,使地方诸侯失去了地方治权;宋代通过“制钱谷”,控制了地方财权……秦朝的御史府、汉代的十三州刺史、北宋的监司和通判等,均是代表中央政府负责监察地方的官员,发挥着“以小驭大,以卑监尊”的功效……地方政权的划界,就演变趋势而言,也越来越淡化山川形便,究其原因在于若地方政区地形过于险峻,易守难攻,易形成割据势力。

——摘编自丁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两大基本关系的剖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分封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汉以来中央管理地方的主要措施。
(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央管理地方的发展趋势。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