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时人评价秦始皇:“天性粗暴凶狠,自以为是,他出身诸侯,兼并天下,诸事称心,为所欲为.....丞相和各位大臣都只是接受已经决定的命令,依仗皇.办事......天下事无论大小都由皇决定。”材料反映了(     
A.帝王个人才能决定历史发展走向B.秦朝缺乏系统而完备的官僚体系
C.皇帝权力至上实行专制独裁统治D.秦始皇的专制统治导致秦朝灭亡
2 .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太祖选用地方官吏的做法:“五代藩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污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的做法(     
A.纵容官员腐败乱纪B.凸显崇文抑武方针
C.注重权力制约平衡D.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3 . 《清朝文献通考》对清朝的民族政策描述为“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这一政策的实质是(     
A.民族歧视B.民族压迫C.因俗而治D.民族独立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据张帆等《中国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出现的原因,并分析这一观念产生的深远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为“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思想措施,并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其历史意义。
5 .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实行的区域划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期,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所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州部。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辖区内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经两晋南北朝而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并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发展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某学者在论述军机处时认为:雍正七、八年时,雍正的主要或潜在的政治对手均被消灭,皇权已经取得对臣僚的绝对支配地位,所以无须利用军机处来强化皇权。保障皇权独裁权威的众多制度措施如奏折制、秘密建储等已相继推行。再结合军机处的职能和“承旨”等特点来看,军机处本身只是皇帝的一个顾问机构和秘书班子,已不能从实质上改变清廷的权力格局。该学者认为(     
A.军机处的设立是为了消灭政治对手B.军机处设立主要是为了方便皇帝独裁
C.清朝的皇权强化只通过军机处就可以完成D.军机处虽不能改变权力格局,但握有实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学家钱穆曾评价某项制度:“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层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向上…….”据此推断,该制度应为(     
A.郡国并行制B.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D.九品中正制
8 . 宋代监察官一般身兼监察职能和其他职能。如通判和知州可共同管理一州事务,既要负责行政职务又要负责监察官员,甚至监察权本身也可兼任,可由各监司互相代理职权。这一制度(     
A.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影响监察效能的发挥D.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2022-10-3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自秦朝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以来,地方主要官员多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如果说秦朝只是郡守和县令由皇帝和中央政府任命的话,至唐宋时期,“海内一命之官并处于朝廷”,地方州县长官甚至其部属均由中央分发……为防止地方权力坐大,汉代通过“推恩令”,使地方诸侯失去了地方治权;宋代通过“制钱谷”,控制了地方财权……秦朝的御史府、汉代的十三州刺史、北宋的监司和通判等,均是代表中央政府负责监察地方的官员,发挥着“以小驭大,以卑监尊”的功效……地方政权的划界,就演变趋势而言,也越来越淡化山川形便,究其原因在于若地方政区地形过于险峻,易守难攻,易形成割据势力。

——摘编自丁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两大基本关系的剖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分封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汉以来中央管理地方的主要措施。
(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央管理地方的发展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