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1 . 0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大一统”理念贯穿于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全过程,经过历朝历代的总结和实践,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总体而言,“大一统”理念从秦朝到汉朝时期经历了“实践”“成熟”两个主要阶段的演进过程。

——根据李龙、刘玄龙《“大一统”理念的法学解读和时代底蕴》


结合所学的秦朝或者汉朝知识,用史实论证其是如何实现和巩固“大一统”的。(要求:写一个朝代即可,至少写出四个以上史实)
2023-11-2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

时期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高层政区




行省

布政使司

统县政区

郡、王国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县、侯国

州、县

——整理自高中历史教科书选择性必修1


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地方层级演变的特点,并做合理解释。
2023-10-20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汉代的国家治理]

材料   汉代出现了以“河堤谒者”为代表专司治河的水官。河堤谒者无事时巡察河堤排除隐患,河决时组织河工堵口,同时还负责河渎庙的祭祀。河堤谒者直接代表皇帝将中央的指令及时部署到地方。下表是依据相关史料统计的河堤谒者一览表。

姓名任职称谓籍贯任职时间原任职属离任去向入仕途径史料来源
王延世河堤使者犍为资中成帝建始五年光禄大夫《汉书•沟洫志》
许商河堤都尉长安成帝时不详不详不详《汉书•沟洫志》
平当骑都尉扶风平陵成常时钜鹿太守光禄大夫察廉《汉书•沟洫志》
李寻骑都尉扶风平陵哀常初黄门侍郎徙敦煌郡察孝廉《汉书•沟洫志》
陈宣河堤谒者沛国萧光武帝时谏议大夫以病免《后汉书•五行志》
王景河堤谒者琅邪不其明帝永平十五年侍御史迁徐州刺史《后汉书•明帝纪》
王诲河堤谒者东莱曲成顺帝阳嘉三年不详迁在沈州不详《水经注•济水》
司马登河堤谒者山阳东络顺帝阳嘉三年不详不详不详《水经注•济水》
相里平河堤谒者不详不详不详不详不详《万娃统谱》
关并河堤谒者扶风平陵约新莽时不详不详不详《全汉文》《中华娃氏大典》

注:犍为资中今属四川;扶风平陵今属陕西;沛国萧今属安徽;琅邪不其今属山东;东莱曲成今属山东;山阳东缗今属山东。

——摘编自王星光、冯乐辉《河堤谒者与汉代黄河国家治理体制的构建》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选取表中的一个或多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3-05-29更新 | 106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天门市2023届高三信息卷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朝代县制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层级
秦汉郡县制郡——县二级制
西汉和东汉前期:郡——县二级制
东汉末期: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
隋唐、辽宋、金州(府)县制州——县二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路——州——县三级制
元、明、清省县制省——路——县三级制
省——府——县三级制

——摘编自叶子荣、郑浩生《当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透析》


阅读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演变图,从图中提取关于古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朝,居中国历史上一个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先有郑和下西洋主动与海外诸邦交流沟通,后有西方传教士东来扣启闭关自守大门;明代又是一个极中央集权的朝代,明太祖建立起庞大的农村集团,使得后继者不得不一次次采取内向、紧缩的政策,以应对从内、从外纷至沓来的问题。……晚明的士绅官僚,习惯于一切维持原状,在这种永恒不变的环境中,形成了内思的宇宙观,使今人看来,晚明时代显得停滞而无生气。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阅读材料并从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6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表述清楚,史论结合。)
7 .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统治者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

材料   秦汉王朝建立后,“海内为那县,法令由一统”,大一统从思想观念转变为现实。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表现出四个重要特点:一是国家统一。我国历史上曾数度出现分裂割据的状况,但无论怎样分裂,最终都会走向统一。二是“要在中央”,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官僚行政、考植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维护中央权威。三是郡县体制。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对那县体制的治理方式表现出高度认同。四是因俗而治。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有高度的灵活性。“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适度保持自治、分治,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治理方式也取得不少成功经验。

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其一,创造并长期维护了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体系。其二,形成并不断丰富完善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系列治理理念与制度体系。其三,构建并传承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共同价值观。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与国家治理”为主题,运用中国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2-18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边缺制度是清代为缓解边疆“缺官”问题建立的官员选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前期随着南明势力平定,产生大片新辟之地,需要增派大量官员入边实施行政管辖权。但边疆民族地区距离遥远、环境险阻,且多民族杂处集聚,素称难治之地,官员视赴边为“畏途”,形成了复杂难解的供需矛盾。

清政府以“督抚题补”和“俸满优升”构建了制度架构。“督抚题补”,指因督抚更熟悉地方情形和属员才能,给予督抚题补地方官员选任的人事权,量地选才、因缺授官。“俸满优升”,指打破官员循例“推升”常规,根据官缺地的区域差异缩短官员的历俸年限,加速官员升迁。

整体上看,“边缺”与边疆行政秩序的新形势、新需求相呼应,是清代边疆职官制度创新和边疆治理深化的重要体现。

一一摘编自张轲风、戴龙辉《清前期“边缺”与边疆治理述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代边缺制度做出合理解释。(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突出特征,它既指在治理实践中形成的重视和尊重一体、统合的治理制度体系,也指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

要在中央、国家统一、郡县体制是我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的三大要素。要在中央是其基本形式,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治理体系的行政区划基础。

统一的中央集权治理体系,符合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复杂的实际,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开展大规模公共工程建设、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了有利条件,认为不仅发挥出政治功能,也发挥出经济、社会与文化功能。

——摘编自卜宪群《大一统民惟邦本”——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解读材料,自拟一个与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相关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科举考试中,应试者的出身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才能,因此,无论是官宦、世家之子,还是贫贱、下人之后,均可同场应试,试卷经弥封、誊录后,除试卷所反映出来的才能高低外,已无任何差别,也就是说,所有的应试者均站在同一平台上参与竞争,任何人都没有特权。正是这种公正和平等,保证了官僚阶层始终不断地有新鲜血液予以补充,从而也保证了官僚阶层的精英地位。而大量庶族寒门弟子在这种公正、平等做法的影响下,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有的甚至还跻身高官显要,这一现象自然激发了社会各阶层冲刺科场的热情。

——摘编自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举制”从其发展表现、作用影响或综合评价中找一个角度拟定一个具体论题,然后对所拟论题展开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