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刊行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元代的重大历史现象。该剧故事梗概如下:

山阳县人窦娥自幼丧母,婚后不久,丈夫病故,婆媳两人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贫苦。一天,蔡婆去找赛卢医索债,赛卢医谋财害命,蔡婆被当地恶棍张驴儿所救。从此,张驴儿仗着自己救了蔡婆一家人,持恩逼婚,要蔡家婆媳坐堂招婚。蔡家婆媳不肯,张驴儿便想毒死蔡婆,好霸占美貌弱小的窦娥。不料,他准备的毒药误被其父饮下身亡。张驴儿讹诈蔡婆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他用银子买通当地县令,对蔡婆横施酷刑。窦娥怕婆婆年老体弱,经不起折磨,只得含冤忍痛自己承担,被判处死刑。六年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金榜提名,考取了状元,路过山阳。当日深夜,他正在审阅案卷,忽然见到女儿窦娥前来,求父亲代女儿伸冤昭雪。第二天,窦天章开堂审案,窦娥的冤案终于得以昭雪。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元代重要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朱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流变》等整理

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及评价,请对材料提出你的修改建议,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02-20更新 | 953次组卷 | 16卷引用:《单元测试定心卷》-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能力提升)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划等号,这其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但学者顾全芳认为:“应当看到北宋轻武的另一个结果,就是结束了我国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分裂的局面,使中国大江南北基本上保持了和平与统一,在北宋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再也不能出现和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无论对当时的人民或是社会生产的发展,都极为有益。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果我们能以开放的、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宋代历史,则不难发现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演进序列中特有的重要意义。

严复早就指出:“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

陈寅恪先生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钱锺书曾经说:“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是一向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一都得数到宋代。”

——摘编自邓小南《宋代历史再认识》


材料反映了近现代学者对宋代历史地位的认识,对此(整体或任意一点)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

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史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9-12-01更新 | 755次组卷 | 37卷引用: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_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绪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抵言》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现代学者中,许倬云先生曾运用社会分层理论,从上、中、下三层关系纵论中国历朝政治统治的得失,别具只眼,异峰突出。仅举其标题或可略窥大意:西周的包容——上层的坚凝;秦代的缺失——中层与下层的疏离;汉代政治权カ的基础——中层的坚凝;东汉的缺失一上层与中层的断裂唐代的用人——中层的变化;宋代的养士——中层的扩大明清的缺失中层与下层的断裂。这是切入到政治体制架构的内部观察,将中国历史细化的理路,其中特别重视中层的作用,认为凡是具有坚凝的“中层”,并能起上下转合作用的,一般治理国家都比较成功。

——摘编自王家范《重评明末“封建与郡县之辩”》


评析材料中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合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不少学者指出“封建专制”这一词的荒谬。刘北成指出:“在马、恩那里,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这是两个不相兼容的概念,凡是典型的、纯粹的封建主义,必然是‘等级的所有制’,其统治权是分裂和分散的,那就不可能有专制主义。”何怀宏也指出,“封建专制 ”从其本义来说,其实是自相矛盾的;“封建”就意味着分封,意味着权力分散,因而,如果是“封建”就不可能是中央集权,不可能是君主一人“专制”。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有关知识,评论材料中两位学者关于“封建专制“一词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概念清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考试大国,也是考试古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广义上的考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逐渐形成了包括考试制度、考试观念和行为等方面在内的“考试文化”。中国古代繁荣的农耕经济为考试提供了物质基础。小农经济孕育了务实中庸的思维模式、专制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些都影响着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指引着知识分子参与到考试中来,城市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进步又使大规模考试成为了可能。隋唐开创的科举考试,更是因其蕴含的公正、平等、竞争的精神,被欧美国家广泛借鉴,对欧美现代文官制度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这主题拟定一个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