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1 . 对于西藏地区,设立直属中央政府的机构宣政院进行管辖是在(     
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2022-08-15更新 | 2375次组卷 | 21卷引用: 四川省兴文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宋朝设立二府三司,对国家大事共同决策。议事时,由主事官首议,政事堂(中书门下合署办公)合议,后由皇帝裁决,最后交由有司执行。谏院(言官机构)全程记录。如果皇帝直接发号施令,谏院抗议。结果是,有司以各种理由拖延,皇帝命令没有有效贯彻甚至不了了之。这说明当时(  )
A.选官用官制度不完善B.中枢机构的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D.国家制度对专制皇权有约束力
2023-09-07更新 | 1056次组卷 | 20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睡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

——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

材料二   19世纪以后,清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逐渐低落,导致面临深刻的边疆危机。对此,清政府通过推行一系列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来“昭示主权”,比如在新疆、台湾等边疆地区设省。日渐减少的财政收入使得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和“塞防”之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海防大门之后,面临着海疆危机,传统的边疆观不得不进行转变,清政府开始筹办近代海军。但是这些迫于外部压力之下的政策转变,忽略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清末边疆政策的失误也非常明显。

——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
2022-06-27更新 | 2076次组卷 | 35卷引用:四川省合江县马街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下表内容是古籍中对先秦城市规划的记述,所反映的城市规划理念是(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杜,面朝后市”。《周礼·考工记》
“王城方九里,公城方七里,侯城方五里,爵城方三里。”《左传·隐公元年》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管子·承马》
①彰显统治者的权威                              ②与经济制度相适应
③人与自然互相适应                              ④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需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③
5 . 宋代在知州以外设“通判某州军事”一职,简称“通判”。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附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
A.制约地方长官B.控制财政大权
C.提高行政效率D.牵制中书门下
2023-09-02更新 | 861次组卷 | 56卷引用: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据祭祀坑与甲骨卜辞中的用牲记载,商朝用于各种仪式的牲畜往往少则数头、数十头,多则二三百头,甚至经常准备着上千头牛。这反映了(       
A.商朝与方国间的战争频繁B.商代的青铜冶炼技术高超
C.商朝时牛耕技术得到推广D.商代畜牧业得到较大发展
7 . 有学者认为,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这反映出早期中国
A.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
C.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D.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
2023-03-23更新 | 777次组卷 | 39卷引用: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乡品本是魏晋中正代表乡党舆论为士人评定的资格等级。一般认为,魏晋士人乡品的评定基于“先天”的家世和“后天”的德行。实际上,中正授予乡品,往往把“后天”因素融入“先天”因素考量。这一现象(     
A.导致了选举权地方化B.表明选官制度逐渐趋于理性
C.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D.体现出注重官员的文化素质
2024-03-19更新 | 570次组卷 | 17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9 . 对下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A.皇权与相权斗争结果是废除丞相B.六部取代丞相成为最高权力机构
C.内阁成立以后完全行使丞相权力D.内阁通过行使票拟权以控制君主
2023-10-31更新 | 657次组卷 | 8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4届高三零诊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明初只有两京乡试派翰林官任主考,各省聘明经公正的儒官、儒士担任,万历后,始定以翰林或科、部官派充。清初乡试主考官继承了明代选用京官的办法,一律由京官出任,每省任命正副考官各一人,后来改为一正三副,一直沿用到清末。主考官制度的变革
A.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B.促进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
C.促进科举考试公平公正D.体现了君主专制权力加强
2021-11-16更新 | 1833次组卷 | 32卷引用: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