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 秦始皇和李斯是秦帝国造者,他们的治国思想秉承了法家传统,是以“法”治国主张的信奉者、实践者。秦帝国的立法指导思想以“争强”、“治民”和“帝王之具”为指南。秦始皇之“法”:“诽谚者,族诛”,“以古非今者,族诛”,“偶语诗书者,弃市”。秦始皇二十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后诛轲九族,其后志恨不已,复夷轲之一里,一里皆灭”。

——摘编自《也谈先秦政治思想中的“法”》

材料二 罗马帝国经由罗马共和国蜕变而来,凭借的不仅是“使罗马四邻畏服的精兵”更有“使罗马内部安定的良法”。罗马统治者也时常表现出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的倾向,但统治者的名分与统治的理论却依旧在很大程度上以自然法思想为归依,而人性平等、个人权利保障、权力的合法性及对权力的约定则构成了这种思想的心。在法治实践方面,如,在涉及基督徒基于信仰而反对皇帝崇拜事件时,图拉真指示其部下:只要抓获罪证确凿的基督徒即可惩办,但有悔改表现则可宽忽,同时要防止诬告株逹,否则便有违于时代精神。罗马帝国法治实践的一件大事是罗马公民权在帝国范围内的实现。

——摘编自《论法律价值取向与政治稳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及结合所学,分析古代秦帝国和罗马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法治实践对秦帝国和罗马帝国统治的延续所起不同作用及原因。
2 . 法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法制建设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简出现的单行法规名称已达三十多种,史载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入相于秦”。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也是前所末见。秦简中的经济法规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等一百多条律文。它们对秦代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进行广泛调整,使秦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日盛,巩固、确立并发展了封建制度。
——万方《浅谈秦的经济立法及其特点》
材料二       在罗马法的发展史上,万民法成长和法学家活跃时期是罗马法律和法学空前繁荣昌盛时期。这一时期,内战停止,国土继续扩张,各地交通发展起来,人口流动加剧,民族人民之间联系加强,罗马的商业和手工业极兴盛,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大城市。商品经济的高度民主发展,使各民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得到充分表现。所有这些不仅在客观上提供了建立统一法律的体系的要求,而且也为法律的发展和法学的繁荣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同时,希腊哲学中的自然法思想也在罗马境内流行起来,它提出的理性、正义、诚实等理念为法律找到了一个更加高尚和神圣的目标。
——郭守兰《西方法文化史纲》
材料三
序 列
内 容
第11条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44、545条
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国家征收私人财产只能根据公益的理由,并以给予所有人以公正和事先的补偿为条件。
第1134条
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法国民法典》(1804年)
材料四       中国经济法现代化实质上是中国经济法走向世界,与具有国际性和普遍性的现代化经济法相衔接或接轨的过程。考察西方现代经济法的特质并检视中国传统法文化,我们认为,中国经济法现代化必须立足于借鉴和移植西方现代经济法的制度规则和观念体系,这是因为:其一,中国经济法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体制与西方现代化的经济法在许多层面是具有共性的。其二,经济法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难以在我国传统法文化中寻求发展的土壤。
——李昌麒、鲁篱《中国经济法现代化的若干思考》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国经济立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发挥的积极作用。(1O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影响罗马法律发展的因素。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法律理念的不同。
(3)材料三的法律条文体现了怎样的立法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法律走在西方前列的原因。 (1O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法与世界接轨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就法制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2016-12-1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福建南平高三5月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董仲舒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主张德主而刑辅董仲舒主张司法中以儒家经典为指导,经律相矛盾时不惜以经破律。春秋决狱的特点是以经断狱原心定罪,在量刑时要着重考虑犯罪的动机。在董仲舒看来,社会上的君臣民等级制都是天意的体现。三纲五常是上天赋予人类必须服从的美德,否则就是犯罪,皇帝就可代天刑罚,皇帝既然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故口含天宪,言出即法。

——摘编自李文兰《试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

材料二: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国晚期著名的法学家。他认同自然法源于自然的观点,并指出由于自然法具有至上性,依照自然的强制力实现和高于一切人定法,因而普遍存在,永恒不变,西塞罗主张,一切人的平等是基于理性的平等,尽管人与人在知识、财产和社会地位上存在差别,但是,他们都具有推测、阐述、综合和做结论的智慧,这是人类理性所公有的。其次,他还认为法律应当具有权威性,法律的至高无上决定了它必须得到有效执行。

——摘编自孙银龙等《论西塞罗的法律思想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和西塞罗的法治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治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自公元前8世纪,希腊开始进入城邦时代。城邦的诞生不仅为法律开辟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而且也为人们的思想观念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希腊人崇尚法律观念、维护法律权威的观念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观念就诞生在这个自由的精神世界之中,如斯巴达的法律制度,由其政治制度的创建者来库古以“神谕”的形式传达,因而具有极高的权威性,斯巴达人也由此养成了极强的守法观念,他们自愿服从来库古法律的约束,极少违反,他们将对法律的遵从看成是一种“美德”。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法律具有至上权威是法治的关键,而良法是法治的基石,这是法治的两大基本要素。

——《浅谈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法治理念的转变》

材料二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认为:理性是不成文的法律,法律只不过是成文的理性而已。

——《浅谈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法治理念的转变》

材料三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前的习惯法是口耳相传,含混不清的,司法官使用习惯法时任意曲伸,平民深受其苦,《十二铜表法》的出现,使刑事诉讼中的定罪量刑和民事诉讼中的裁决有了确定和公开的法律条文作为准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断。《十二铜表法》是当时罗马社会政治斗争,特别是平民与氏族贵族斗争的产物。它集中了过去的习惯法,并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编纂而成。它是罗马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重要标志,是罗马法发展的基础。

——郭守兰等《西方法文化史纲》


(1)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在治国理念上有何变化?材料二与之相比有何进步?
(2)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二铜表法》产生的背景条件及其重要历史影响。
(3)你认为罗马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019-03-0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邵武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5 . 关于梭伦改革背景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平民发生大规模暴动B.普通民众没有充分享受民主
C.雅典贵族大肆侵吞平民土地财产D.个人独裁现象严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对下图信息的正确解读是

梭伦改革前夕,雅典贵族展开激烈的辩论
A.辩论背景:平民反抗激烈,贵族统治危机
B.辩论目的:推翻君主专制,实行贵族的集体领导
C.辩论各方:平原派、海岸派、山地派
D.辩论结果:支持梭伦以地域组织代替氏族组织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僭主”是古希腊特有的称谓,用于称呼不合法的政权僭窃者,以区别于权力神授的合法首领“王”;“僭主”之称并无污辱之意,他是事实上的王。形成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小国寡民的城邦环境
B.社会秩序反复动荡
C.贵族阶层的强力支持
D.民主政治普遍确立
8 .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法治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是……治理国家的最高权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材料二 “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梁启超强调应把立法权“操于众人”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3)根据材料三,概括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作用。
材料四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新中国、旧中国法律体系构成比较
序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以前的旧中国
1
宪法与宪法相关法
宪法
2
行政法
行政法
3
社会法

4
经济法

5
民法商法
民法
6
刑法
刑法
7
诉讼与非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


(4)材料四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落实的?据表格分析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特点。综上探究,谈谈你对法制和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2016-12-12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福建南侨中学等五校高三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梭伦改革时期,雅典出现了三个分属不同背景的政治派别:代表平原地带氏族贵族利益的平原派;代表沿海地区新兴工商业奴隶主的海岸派;代表山地贫穷农牧民的山地派。梭伦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海岸派利益的是
A.颁布“解负令”B.划分四个选区
C.设四百人会议D.划分公民等级
10 . 下表为古代罗马兴盛原因的分析,据此可知,两位学者的共同认识是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罗马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荣誉感,培育了自由的精神和完善的法律制度”
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罗马帝国吸取,发展了希腊文化的自由精神,建立了体现民主、自由精神的坚实政治制度”

A.罗马平民是国家治理的主体B.罗马利用军事扩张推动文化认同
C.罗马法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D.自由精神是罗马兴盛的重要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