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1 . 《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
2019-12-02更新 | 108次组卷 | 18卷引用:江西省铅山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政,引起管叔,蔡叔等贵族的不满,纣子武庚拉拢二叔起兵,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二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材料三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决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随意推者也。不待始皇并天下,而文物之道尽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初实行分封制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概述有关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信息。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你认为西周制度设计上存在什么缺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周代,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史料记载“厉王虐,国人谤王”,郑子产作丘赋(军赋制度),国人谤之”。这反映出该时期
A.当政者均重视社会舆论导向
B.国人的意见对施政有制约作用
C.原始民主左右了国家的决策
D.政治体制具有近代民主的色彩
2019-10-11更新 | 403次组卷 | 15卷引用:江西省红色七校 2019年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据青铜器铭文和古文献记载,周代并不存在等级森严的五等爵制。畿内贵族兼做王官者多称“公”;畿外较大诸侯则称“侯”;“伯”本为贵族家长之称,后亦称一方诸侯之长;蛮夷之君多称“子”;“男”则为华夏小国诸侯之称。据此可知,周代
A.中央集权雏形已经显现B.地方行政管理混乱低效
C.国家治理体系较为松散D.贵族政治统治形式多样
5 . 《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判断
①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②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趋于瓦解,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③秦朝统治者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④为防止分封制的弊端,所有官员通过考试方式产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19-08-12更新 | 200次组卷 | 18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人去世后,实行聚族而葬的“族墓”制度。“族墓”分“公墓”和“邦墓”,“公墓”是国君与显赫贵族实行族葬的公共墓地,事先有一定的规划,按照宗法等级关系排定墓位;“邦墓”则是“国民族葬”的墓地。这反映出西周
A.墓位规划依据血缘
B.以礼乐制维护宗法制
C.国君拥有绝对权威
D.丧葬制度已非常完善
7 . 《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材料主要表明当时
A.“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
B.诸侯国争霸战争接连不断
C.国家政治秩序受到严重挑战
D.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
8 . 《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各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
A.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
B.大宗和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
C.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
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代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

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1)材料中的家谱体现了我国古代什么政治制度?这一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这一特点被后世历代王朝所继承,原因何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
10 . 据《史记》记载:“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仲壬,是为帝仲壬。帝仲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汤适长孙也,是为帝太甲。”这说明当时
A.分封对象都是王族的嫡系子弟
B.嫡长子继承方式已遭人为破坏
C.宗法继承具有嫡子与兄弟相结合的特点
D.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