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诈(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材料二   古代战争水平不高,崇山峻岭、长河大川都是天然的防守工事。因此如岭南山地,如四川盆地,如山西高原,都是地理条件极佳的割据区域。……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一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一一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

材料三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

材料四   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管理,国家官员在君主面前,永远只能处于被管理被驱策的地位,决不能按自己的意图或根据客观条件运用独立的治理权。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封建”指什么?据材料一,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元代行省划界的原则及原因。
(3)依据材料三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不同?从中有何启示?
2021-01-20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中央和地方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武帝时创立和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

——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

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

——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

材料三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别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的设置,以廪养或防范萦古请王为主要使命。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省的设置,则以军事襟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成兵布置、调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四 自从清王朝入主中原以来,政府创新地方管理体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与治理,使西藏地区长期保持社会稳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说明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杨韩《清朝前期对西藏的治理及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直接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初和唐初制度建设的共同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行省制的历史作用。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政府管理西藏的主要措施。
3 .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对西周制度概括的是
A.分封制度,天下归帝B.集权制度,天下归私
C.宗法制度,天下归嫡D.礼乐制度,天下归贤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摘编自吴晗《历史的镜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的特点,并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并指出材料二中“一千四百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
2021-03-19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 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行政官员的依据差异。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的主要历史作用。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并指出分封制的实质。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2)据材料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 。有人认为“《临时约法》一个致命缺陷在于,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影响了对整个宪法结构的理性思考”,请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目的是要实现大多数人的民主,而不是少数人的民主。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政治理…….创造适合中国国情.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实现形式。这些与当时国民党的统治制度形成了鲜明对照,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并得到人民的拥护。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实现”的措施。
7 .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周之同盟(会盟),异姓为后”,……然先同姓,次外戚,次功臣、故旧,星罗棋布,用作藩屏。而一族之势力,由此遍布寰区。一族之文化,由此广推于各地矣。……谓汉族统一中国,封建之制,实有功焉。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四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有何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影响?
(2)据材料二,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3)据材料三,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
(4)据材料四,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2)据材料三,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2019-06-07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兵团八师一四三团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汉代,皇帝会诏令地方对政绩突出、表率一方的地方官按祠祭。桂阳太守许荆“为设丧祭婚姻制度,使知礼禁……桂阳人为立庙树碑”;淮平大尹侯霸政理有能名,“临淮吏人共为立祠,四时祭焉”。政府统一祭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各地居民祭祀当地山神、水神,华阴有太华山祠、江都有江水祠等。同时,人们为“攘除凶灾,御止疫鬼”祭祀门神,为长生拜祭西王母、司命,为祈福祥与富贵尊荣祭祀灶神。每年春二月秋八月,乡村全体成员都必须参加祭祀地方保护神——社神;腊祭是“岁终大祭”,阖家大小在家长的率领下,洁祀祖先,然后按次序列于先祖之前,依次向尊长进酒祝寿。

——摘编自贾艳红《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点》等

材料二   据统计,河北井陉县原有自然神坛庙14处,到民国年间无一保留;河南滑县原有自然神坛庙22处,到民国年间仅剩1处,有的地方虽然坛庙尚存,但已没有什么祭祀活动。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都市,东南沿海地区的乡村,“昔年巨族皆建祠堂,今存者什之一”,祭祀活动难以为继。民国实行信教自由政策,1913年全国天主教徒130万,1932年达到250余万。中华民国公布“废除卜筮、星相,巫觋、堪舆办法”,“取缔经营迷信物品办”,视“逃信为进化之障碍”,贵州仁怀跳大神、巫蛊等活动“奉文禁革,其习渐息”;上海法华乡,延巫治病之风“稍戢矣”。

——摘编自赵英兰、贾小壮《民国时期社会信仰态势嬗变之缘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民间信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间信仰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民间信仰相比,民国时期社会信仰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6u,仇的异体字),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秦。

——《隋书·地理志》


材料三   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
(2)材料三中秦、汉创立制度有何共同的“内在的用意”?
(3)据材料一、二,秦汉对待诸子功臣的态度有何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