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致仕又称退休、致事、悬车、乞骸骨等,即古代官员因年龄、健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离开职位、退休养老的现象。下表为唐朝致仕制度的演变情况。

时期

内容

高祖、太宗朝

沿用了前朝“年七十以上应致仕”和“五品以上奏闻,六品以下由尚书省录奏”的规定,但也有所变通,如“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

高宗朝

为了鼓励官员致仕,朝廷下诏“文武五品以上解官充待者,宜准致仕人例,给半禄”,但六品以下的官员不享受这个待遇。

玄宗朝

规定“诸文武选人……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为了体现帝王之恩,玄宗规定所有致仕官员都能终身享受半禄待遇,并将这一规定作为“常式”延续下去。

肃宗至宣宗朝

大和元年九月对致仕制度作了调整:内官五品以上、外官四品以上致仕方可终身享受半禄待遇,而内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到致仕年龄后即自动离职,没有任何经济待遇可言。

懿宗至哀帝朝

宦官集团常将致仕作为试探上意与表达不满的工具……权臣当道,将官员致仕权把握在自己手中,并借此打击政敌、掌控朝政……致仕出现了异化。对于藩镇来说,致仕不是权力的交接和转移,而是权力在己方利益集团的延续,以及为自己谋求更大政治名誉的手段。

——摘编自汪翔、张金铣《论唐代致仕制度之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唐代致仕制度演变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善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

材料二   元朝行省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并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模式内。行省虽然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统摄的作用,但是在人事权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群官中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事从公议”。行御史台与廉访使司所构成的地方监察网络,构成了防范行省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政治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代行省权力“大而不专”的表现。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地方治理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监察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初步建立。汉朝在中央设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以察举官吏违法为职责。汉武帝时,开始在地方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隶属于御史台,负责监察郡县。唐朝的监察制度,在总结汉以来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定型的“一台三院”监察体制。御史不仅是察吏之官,也是“掌律令”之官,无论治吏与明法都与御史密切相关。首先,“察官人善恶”,使监察的覆盖面扩展到所有的官僚;其次,将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容,显示对经济监察的重视;最后,司法监察已成为监察的重点,皇帝派出巡按地方的监察御史多奉命察大案、要案、冤案。除《监察六法》外,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点都作出明确的指示。元代有完善的监察制度,中央御史台承唐制,地方上独创行御史台。明朝监察制度最为完备,把所有官员都置于严密监控之下。清朝的监察制度大体沿袭明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监察体系。

——摘编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完善监察制度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演变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二   美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通过代议制在广土众民范围内真正实行民主治理的国家,它建立了一整套模式,从而较好地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美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制度安排的优点和缺点》

材料三   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通过实行哪一制度“较好地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何积极意义?
(3)材料三中“两种不同的政府”“几个分立的部门”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的理解。
2021-05-08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有两次大变局,其一是封建改而郡县,其二是专制改而共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代以降,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从汉到宋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的时代。北宋时候,皇权已经高度专制,明代以后则皇帝自兼丞相,合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于是皇权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秦代以后的两千年,中央集权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强化,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现。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行政制度与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官僚制度紧密结合,三位一体,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专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但革命果实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手中。要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代走出周制、确立秦制的主要制度措施,并分别指出元代“中央集权”和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
(2)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走出秦制的历史贡献,并从“民族国家”和“人民权利”两个层面归纳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历史任务。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百代皆行秦政事”谈谈你的认识。
6 . 中枢权力机构的完善,使皇权处于主导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不可以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而将“圣旨”以“指挥”的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批发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然后行下。这样,能够防止内外臣僚通过不正当途径要求皇帝“内降恩泽”,防止“侵紊纪纲”增长侥幸”。中书门下(或中书省)和枢密院“宣奉”皇帝的命令,还要录付门下省审读,藉以驳正二府的失误。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有人统计:“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计三千二百九十一事。”事务的庞杂,使朱元璋感到“密勿论思,不可无人”……于是,同年九月,朱元璋依仿古制,设置了四辅官,但任四辅官的王本等人“皆老儒,起田家,惇朴无他长”,不能胜此重任,相继致仕(退休)。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又依仿宋制,设立殿阁大学士……大学士为皇帝的侍从文臣,兼备咨询,由文官兼任。但终洪武朝所设殿阁之职,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仅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概括材料一,指出宋朝中枢机构的特点。
(2)指出材料二中朱元璋感到“密勿论思,不可无人”的直接原因,并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有何认识。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一一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四   若元(元朝),则起逆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写出四则材料各反映的中国古代相关的制度名称?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的这种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3)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除此之外统治者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地方管理,试举两例,并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建制的认识。
2020-05-22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王朝成功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汉初郡国并行,此后在郡国之上设刺史部,监察地方,再后演变咸行政区划一州。汉朝对边疆地区大约有三种辖治方式:一是设郡县直接管理;二是设属国间接管理有后改为都县者:三是设都护、中郎将、校尉等对西域各部、匈奴和羌、乌桓、鲜卑各部进行管理。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北宋榷场贸易货物在“澶渊之盟”前,从宋输出的有香药、犀角、象牙及茶,……“澶渊之盟”后,“凡官鬻物如旧,而增缯帛、漆器、粳糯”等。……大量茶叶的北运,极大地满足了各族人民的生活需要。铜、锡输入辽以后,大大促进了草原地区的广泛开发。加速了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陈宏茂《试论宋辽间的榷场贸易》

材料三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又称土官,指由当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的宣慰司、知府、知州等职务。虽然土司承袭在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央批准,并承担缴纳赋税、出兵助战等义务,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割据性。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文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9页《历史纵横》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北宋榷场贸易繁荣的原因及其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实施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
(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制度创新与国家发展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开国皇帝刘邦惩成亡秦孤立之败,综周秦之分封与那县为一体,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封国并行的行政体制,制定了一系列对封国控放适度的政策,使封国在维护国家政权、促进经济恢复、发展中发挥了屏藩枝辅的作用。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后,景、武及后世诸帝不断削弱封国。强大郡县,使汉初郡国并行制演变为单一的郡县制,汉政权因此失去了地方藩护力量。因而,导致了王氏外戚篡权。

——摘编自汤其领《西汉郡国并行论》

材料二 明初沿用元制,洪武九年(1376年),废除行省制度,将地方权力一分为三,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这些政区习惯上仍称为“省".其管辖范围除陕西、四川、云南外,一般比原行中书省要小一些。将行省分为三使司,是一种预防省级官员形成地方割据的分权策略,然而。这一新制度实际加强了省一级的行政能力。由于明代增加省的数量削弱了政府跨区域协调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又增设了巡抚和总督来应付需要跨省协力解决的突发问题。

——摘编自【加】卜正民等《哈佛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在地方行政体制上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在地方行政体制上的变迁,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变迁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óu,仇的异体字),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

——《隋书·地理志》

材料三   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
(2)材料三中秦、汉创立的地方政治制度有何共同的“内在的用意”?
(3)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秦汉地方制度建设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