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将之置于与行政机构并列的位置。在历史演进中,监察机构的体系越来越严密,相对于行政机构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历代政府重视监察法规建设,坚持依法监察,监察法规逐步完善。监察机构职权涉及察德、察政、察能。同时,为防止地方分离,整肃吏治,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监察以常驻为主要形式,并辅以不定期的或定期的巡按制。此外,监察御史作为风纪之官,品秩虽低,权势却十分显赫,甚至享有“便宜从事”和“风闻奏事”的特权。但是,监察机关的独立是相对的,其监察功能的发挥受到皇权的极大制约。

——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

材料二   监察官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比较特殊的官职,其产生、职权伴随着平民和贵族的长期斗争。随着共和国历史的发展,监察官基于实践的需要,其权力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人口和财产调查权,到后来的公民道德监督权,再发展到元老遴选权,监察官的地位日益神圣和显赫。由此看出,监察官的权力扩张恰好对其他官员起着很大的制衡作用,从而推动着古罗马共和宪政的平衡与发展。

——摘编自连佳《浅议古罗马共和宪政下监察官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特点形成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时代)士族人物几乎垄断了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郎及中书省中书舍人以上的显要官职。在选举制度上,资品的评定完全演化为以血缘关系区别的门第高下为标准。官职的清浊、升迁之速,完全看门第是上品还是卑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建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举荐,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把考试、读书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的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科举制选官的依据及其影响。
2023-10-25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与门下省,原为君主用以限制相权而次第出现的,至南北朝演变成联合的宰相机构。三省的长官,只要事实上为君主所倚重,都可以算是宰相。但是南朝之政多出于中书,北朝之政多出于门下。三省分工不够明确。隋代建立后,文常首先确立了内史(中书)省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三省分权制度。至唐初,三省六部的中央架构最终得以理顺定型。

——摘编自俞鹿年《中国政治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

材料二   忽必烈继位后,在中央设中书省掌政事,为宰相机构,下辖六部,处理具体行政事务。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由太子担任,但事实上并不到任。元世祖时,不时以中书省宰臣挂上“行某处中书省事”的头街,代表中央出外,临时主持地方上的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事务,在灭南宋过程中,行省在江南逐渐地方化。为了镇压反抗,尽快安定局势,行省必须集中权力,并保持设置的相对稳定。行省设置逐渐固定以后,元廷对行省官制统一进行改革,规定以后行省官员不再以中书省宰相之名系衔,而单称“某某行省平章”“某某行省右丞”之类,以区别于都省(即“中书省”)官员。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三省制形成的历程及体现出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隋唐中书省相比,元代中书省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制的演变反映出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2022-08-12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友兰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为了独揽大权,一方面采取措施削弱丞相的权力,如从建元元年到建元六年,短短六年之内,就罢免了卫绾、窦婴、许昌三位丞相;剥夺丞相“主臣”、“除吏(任免官吏)”的人事大权等,另一方面,为了弥补因削弱相权而带来的空缺,汉武帝提拔了一批出身低微但又才华横溢的文人、近臣,并让他们参与朝政,从而培养出了一批紧密团结在自身周围而又能与丞相为首的官品分庭抗礼的内朝官。

——摘编自郜金山《汉武帝时期朝议制度的研究》

材料二   明成祖永乐初年,阁臣的地位还较低,大都是些编、检、讲读之官,没有官署,行政上与诸司没有从属关系-“不得专制诸司”,阁臣主要奉皇帝旨意办事。自宣宗后,入职文渊阁的大臣均相继晋尚书,且日后大学士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这些都标志着内阁成员地位的提高,也为阁权在其强势时期凌驾于部权之上提供了契机。内阁根据上谕草拟诏敕,但如果内阁认为上谕有假或不妥,则可以封还上谕,等皇帝再示明白之后方可草拟。

——摘编自张海英《明代内阁制度的盛与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内朝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内朝与明代内阁的共同点,并分析明代内阁制度的变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察举制在建立之初,大致是以“举荐”为主要选拔方式,以“贤良方正”“孝廉”作为名目,显示了“以德取人”的政治意图。东汉初年,光武帝曾规定:在察举秀才、孝廉时,州郡长官必须先给予候选人以一定职事,叫做“授试以职”。和帝永元年间,曾改变以往州郡举荐一律两人的情况,规定“二十万岁举一人”,“四十万二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后来因为边疆地区户口少赋役重的情况,“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到了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改革孝廉察举,其措施是:由三公府对郡国孝廉进行分科考试,“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的变迁》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察举制变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察举制发展演变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权统治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一直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体制,地方监察机构和官员直属中央领导。自魏晋起,中央监察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受其他行政部门的约束和羁绊。监察机关官员的权威是对各级官员进行有效监察的重要条件,因此,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均赋予监察机关和监察官员很高的地位。在行使监察权力之时,监察机关与监察官员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监察。古代监察官吏选任从德、才、识三方严格要求,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严格的选任制度。中国古代监察机构职权涉及察德、察政、察能,同时采取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监察方式和明察、暗察相结合的巡察和巡按制度。

——摘编自唐海歌《承袭与变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   民国初期的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政府,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政府由西方的“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起来,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国家的元首是由民主选举产生而不是在一个家族内部世袭产生也不是通过暴力夺取,国家和各级地方的行政权力受到监督和制约。《中华民国临时法》规定中华民国参议院是中华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对临时大总统以及行政机构拥有监督权,同时,参议院具有监督临时政府的财政和国家行政的权力。参议院对行政机关如果有疑问,可以向国务员提出质疑,并要求其答复;可以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建议;对贪污腐败受贿及违法的官员可以提请政府查办;弹劾总统以及国务委员,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决弹劾之,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参议员三分之二,即可通过对国务员的弹劾。

——摘编自卞新龙 罗秋《试论清末民初监察制度的变革及其影响》

材料三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三次会议,决定成立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全国县(市)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相继成立了人民监察委员会。1954年至1959年我国行政监察制度进一步发展。此时原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改为国务院监察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人民政府)设监察厅(局)、各专署设监察处……新中国初期除了政府内部的监察机关外,监察职权还“外溢”到了国营企业,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企业监察机构围绕企业执行国家计划的情况开展工作,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查处了一批贪污、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案件。

——摘编自李凌云《新中国监察制度七十年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年监察制度变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监察制度与古代监察制度的不同点,并说明新中国监察制度建立的作用。
7 .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出现了“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下虐民”的局面,秦朝对周朝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后,决定采用郡县制。秦国作为分封最晚的诸侯,地处西北,“戎俗,尚武勇,故其民风大近于质朴无华,不尚文礼之一途”,较少受到周朝带有封建性的礼仪制度的影响。秦朝建立后,疆域包括大量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土地,这些“化外之地”也必须要由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并且要由中央直接控制。所以,采用郡县制是必然的选择。

——摘编自黄栋法等《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

材料二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别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的设置,以廪养或防范萦古请王为主要使命。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省的设置,则以军事襟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成兵布置、调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行省制的历史作用。
8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多有创新,历史悠久,体系完备,影响深远,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觌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成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俾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唐朝建立了高度集中的封建专制政体,皇帝是国家一切权力的主宰者,国家机关是协助皇帝执政的办事机构。适应这种专制体制的需要,唐朝废除了以前历代王朝在中央政府中占有决策地位的“三师”和“三公”,建立以辅佐皇帝执政为职能的三省六部为主的中央政府机关。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材料三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结束了长期的割据局面,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郡设郡守、郡尉(军事长官)、郡监(监郡御史)。郡尉是郡守的副职,郡监则只属于中央的御史大夫。郡下辖若干县,县下有乡,乡下有亭、里。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于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也是秦始皇最具有历史意义的创制。 宋亡后,中华大地上再度出现一个王朝统治的格局。忽必烈一手创建的元朝总体上取法于中原王朝的传统政治体制,对中国的治理是卓有成效的。(元朝)中书省又称都省,它直辖称为“腹里”的地区,全国的一级行政权都由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一一行中书省管辖。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是元朝的创制,一直沿用至今。

——摘编自樊树志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指出其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三省”中央政府机关的名称及其职责,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元两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简析秦、元两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共同意义。
2021-12-03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教育发展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开创于隋,以分科举士而得名。唐承隋制,设置了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六科,后三科是关于法律、书法、算学的专门科目,以明经、进士两科最为重要。明经科和进士科都是考经书和时务策,前者重经书,后者重时务策。唐高宗以后进士科更被看重。科举制度以封闭性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不论考试生徒的出身门第,唯才是举,能从较广泛的社会各阶层选拔人才,能使一般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是隋唐以后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分子最重要的入仕途径。

——摘编自朱英、魏文亭主编《中国历史与文化》

材料二   明清的科举制度,就其制度的严密性、规范性来说,堪称完备。八股取士,实际上是古代科举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技术手段上,达到了古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然而,随着封建政治的僵化,八股取士也同思想禁锢结合为一体,特别是“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的积弊,在八股制义的束缚下达到了极致。在晚清大变革的格局中,最终成为妨碍中国政治转型的重要一环,被历史所淘汰。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科举取士的特点及其产生的积极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疆域辽阔,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对地方的管理。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挹注:从有余的地方取些出来以补不足的地方),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褥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逮:达到)元…… 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明)宋濂《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   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主要政治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封建变为郡县”有何影响?
(3)据材料二、三,指出元代行省制度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积极作用。
2022-01-26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