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下列四则史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②文章之士不根教化、进士以诗赋取人,不先道理,明经以墨义,考试不本儒术,选人以书判殿,最不尊人物
③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乘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   
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④③②①D.④②③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唐代,进士科从考策问逐渐发展到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形式。元明时,科举考经义而不用诗赋,但后来的八股文实际糅合了律赋的成分,清乾隆时又增试五言八韵律诗。这反映出
A.经义考试逐渐步入颓势
B.明清时期社会浮夸之风盛行
C.皇帝好恶决定科举文体
D.格律测试有独特的考查价值
3 .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2019-01-30更新 | 4934次组卷 | 95卷引用:2015-2016学年江西鹰潭一中高一11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东海县博物馆于1993年从尹湾六号汉墓发掘出土的《集簿》载:(公元前13年)前后的东海郡“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国十八,邑二”。其中所载“县、邑、侯国卅八”和《汉书·地理志》东海郡完全吻合,它虽然只有短短的650余字,却包括了数十个项目的综合统计,此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说明
A.封国仍是朝廷的严重威胁
B.《集簿》对研究西汉地方行政制度无学术价值
C.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
D.西汉以前郡县制尚未推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