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4)据材料四,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使。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材料二   美国的行政监督系统,包括议会监督、政府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美国没有建立统一的行政监察系统,行政监察的任务被分散在各个部门分别执行,其中并没有设立专门负责行政效能监察的机构。在美国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基本是并重的,提出“好的政府就是高效廉洁的政府”。美国重视政府效能的评估和公务员绩效的考核,并且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

美国对行政效能的监察,虽然没有专门机构负责,但是在实践中却称得上是“多管齐下”,政府绩效法案制度、行政公开制度、预算监督制度、道德规范制度和舆论监督制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行政效能监察制度体系。公职人员受到议会、法院、民众和舆论各方面强有力的监督,因而官僚主义和低效率等情况较少,工作效率较高。

——《西方国家行政监察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相比,美国近代的监察制度有何进步之处?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2020-12-07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国的政治制度自古至今绵延流长,不同时代呈现不同特点,在传承借鉴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三   材料四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五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国史新论》


(1)根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
(3)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成熟,据材料三加以说明。
(4)材料四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5)结合有关史实说明材料五的观点。材料五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消极影响?
2021-08-30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古代中国社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

材料三   选官标准“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四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四,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三概括“四科取士”的选官标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选官制度主要盛行于什么时期?
(3)据材料四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制,你是如何看待这一机制的?
2020-09-23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第十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段模块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史丞、御史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史。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史、监察史,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主要目的。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称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为“帝”。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2)从秦始皇开始,为加强君主专制,必然会对各级官员进行监督,那么中国古代秦朝、汉朝、宋朝对官员监察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据此说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有何特点?

材料三   

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治体制体现了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3)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臣地位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趋势对国家决策机制产生的影响。
(4)目前世界多数国家的政治体制都贯彻中央集权原则,这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维护国家统一,但权力的集中又容易导致专制,以近代美国和英国政体为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他们分别是如何达到中央集权,又避免了专制的?

6 . 我国疆域辽阔,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明)宋濂《元史·地理志》

材料二   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封建变为郡县”有何影响?元朝在地方管理上最重要的制度创新是什么?并分析如此创新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方基层管理发展趋势及其积极作用。

7 .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遗书·殷商制度论》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统之。

——《元史·百官志》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两种政治制度?依据材料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些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2018-10-19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学情监测历史试题
8 . 教育与人才选拔体制的改革关乎国运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数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选官制度的变革为视角,解读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发生的变化。
材料二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身”的作法,一律称该类学校的毕业生;“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开设的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摘编自裘士京《中国文化史》


(2)结合材料,概括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分析这些改革措施所起的积极作用。
9 .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遗书·殷商制度论》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 国重事,无不统之。
——《元史·百官志》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两种政治制度?依据材料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些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2017-11-0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历城二中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国国君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逐步削弱世卿的势力,大都采用……因能授官的办法委任职官,添设爵位,招徠四方贤能,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官僚制度。齐、赵、魏、韩等国首先设立了作为“百官之长”的“相”,同时又相继设立了将军之类为武官之首,文武逐渐殊途。由于各国情况不同,官制变化也不一致,楚国变化较少,秦、燕变化较晚。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在明清两代,不论在政治体制,君主进一步集权,皇权和皇位继承,上下各级之间和各不同部门之间职、权、责的划分,各类典章制度的增删修订等方面,还是在行政、军事、法律、监察、人事、财政、文教等各种单行制度方面,都有着反映自己时代和统治特点的重要发展。明清两代统治集团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以前历代的政治制度进行了重要的权衡取舍,进行多方面的具体修正和补充,建立了一些新制度,也健全了一些旧制度,使之更加完备周详。


(1)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官僚制度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官僚制度的特征及影响。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官僚制度的修正和补充有何突出特点?简要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