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下图为唐初十道划分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道的划分
A.奠定了后世行政区划的基础B.遵循了山川形便的原则
C.导致了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D.反映了政治中心的南移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科举制在朝鲜影响之大,仿佛中国,至视为“我国公道,唯在科举”。越南推行科举制长达844年之久,仅次于朝鲜。由此可知,科举制
A.在朝鲜推行时间最长B.推动了中华文明传播
C.在世界各国普遍实行D.打破了士族垄断局面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下图为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据此可知,北宋中央机构改革旨在
A.加强权力制衡B.加强君主专制C.明确机构职责D.完善决策机制
4 . 《元史·百官志七》说:“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由此可知,行中书省
A.属于中央行政机构B.权力极大威胁皇权
C.掌握地方军政大权D.导致了地方的分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唐高宗时期出现新的秘书班子北门学士,负责起草诏令,制定政策,这是皇帝建立的、更可靠的秘书机构。这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B.三省六部制形同虚设
C.北门学士掌握行政权D.君权和相权矛盾激化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宋代社会流动"这一活动主题,搜集了如下材料,并得出了结论。

材料一   唐人所著的《登科记》,记录了以进士科为主的及第者名录。清人徐松在此基础_上进行考证,编撰了《登科记考》一书。近些年来,一些学者依据新出土的资料,对此进行了考证、增补,在其进士及第者之中,可以确定其家庭出身的有1085人。其家庭出身比例如图7所示:


材料二   宋代部分谣谚

谣谚类别引文
富儿更替做经济谣袁采《袁氏世范》:兼并之家见有产之家子弟昏愚不肖,及有缓急,多是将钱强以借……并息为本,别更生息,又诱勒其将田产折还。法禁虽严,多是幸免。惟天网不漏,谚云“富儿更替做”,盖谓迭相酬报也。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谣汪洙《神童诗》: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一时同榜用三人政治谣洪迈《容斋续笔》:本朝韩康公、王岐公、王荆公亦同年联名,熙宁间,康公、荆公为相,歧公参政,故有“一时同榜用三人”之语,颇类此云。
只重衣衫不重人社会谣普济《五灯会元》: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结论:宋代社会日趋平民化。
(1)从研究宋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角度,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兴趣小组所得出的结论。(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钱穆《国史新论》:“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表明,唐代中枢决策
A.杜绝了皇帝主观臆断B.一定程度减少了失误
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
2021-11-16更新 | 354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东省青岛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8 . 封驳是指封还并对诏敕之不当者加以驳正。有人对《唐会要》的记载进行抽样统计,54卷至56卷中关于皇帝诏令遭谏议官封驳的就有16次,其中11次封驳有效。这些记载反映出唐代
A.中枢机制杜绝决策失误B.专制皇权受到一定限制
C.中枢权力体系发生变化D.集体议政决定国家政策
2021-11-16更新 | 199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中国古代一级地方行政区治所

(1)以上三幅图是秦、隋、元三个朝代一级地方行政区治所示意图。观察图片分别指出三幅图对应的朝代。
(2)一级地方行政区治所的分布与政治、经济(包括人口数量)等有密切关系。从秦到元一级地方行政区治所南北密度分布有何变化?并简析导致其变化的具体原因。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