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4 道试题
1 . 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土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善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及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
(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积极意义。
(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临时遣官巡查是指朝廷在正常的监察和行政隶属体系以外,临时派遣“软差”官员,不定期地巡察各地。西汉宣帝遣官十二朝臣“循行”,主要是“存问鳏寡,察吏治得失,举茂才异伦之.BB,东汉末年,厦帝建福用率等八人“分行天下“超行风俗”,几制史、那守有脏罪者,皆奏勃之,贞观年间,唐太宗派遣大理卿孙伏伽等人分巡各地黜陟州县吏,经皇帝宰相裁定,二十名良吏提耀,千余名过失官吏被罢黜。元代不定期奉使宣抚,体察民间疾苦和官吏贪廉,对所察有罪官吏,五品以下或可“就便处央”,四品以上奏请发落。元末朝政黑暗,两次奉使宣抚在整饬吏治方面成效甚微。明代正统,景泰年间,奉使大臣不仅有权融陟布政使以下官员,就连巡抚重臣也可奏新。

——摘编自李治安、杜家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材料二   古代巡视官员下基层明察暗访,特别是暗访,或称微服私访,是一种有效接触群众了解实情的果道,但那多是一种百姓的企盼和清官的一周情远,调为官修阶层有着共同的利益,与百姓分属于不同的阶复,监察官要维护的是那个代表地主卧级根本利益的封建制度。所以,历朝历代都解决不了贪官污吏现象,朝代更替也就成为必然。

——摘编自张端武《巡视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西汉至明代巡察职能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巡察制度的积极作用。
2022-02-16更新 | 102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铜川王益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冲刺(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秦汉以来的演变发展,唐代的监察制度进一步强化,监察机构设置日益周密完善。御史台成为唐代中央最高监察机构,下设台院、殿院、察院三院。······684年,武则天在改御史台为左右肃政台的同时,又命刑部修成左右肃政台《风俗廉察四十八条》。经唐玄宗开元年间的补充修订,发展为《六察法》。《六察法》不仅涉及官员的政绩,也包含官员的品行、才能、学识等方面。同时对官员违法监察规定了严格责任。唐代的监察官员虽然品秩较低,但在选拔上却十分严格,而且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标准和条件。

——摘编自叶玲《简论唐代廉政制度建设》

材料二:明朝的监察机构与最高行政机关、最高军事机关鼎足而立。为了巩固皇权,明朝于洪武年间对监察机构进行重大改制,废除了御史台三院制,变为都察院一院制,以都御史为长官,使监察权力更加集中。都察院的专职监察员是监察御史,全国十三道监察区每道设置监察御史,在组织系统上监察御史虽然隶属于都察院,但却可以“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不经都察院,只对皇帝负责,因而权力大到可以监察六部、六科、翰林院乃至都察院。明朝同时规定:“御史为朝廷耳目之司,宜用有学识通大治体者”,“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

——摘编自李青《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在监察制度建设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 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1)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
(2)据材料二、三,归纳唐宋时期在选官、用官两方面各有何特征。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2021-01-0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民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是全人类的政治发展趋势,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政治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从古典民主没落到现代民主萌生,中间长达千余年,1718世纪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美国家先后建立。但由于国情差异,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特点。

材料三   在华盛顿的主持下,制宪会议一共开了116……面对代表们的唇枪舌剑,制宪会议主席华盛顿却几乎一言不发……盛顿的沉默和坚持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1787年9月17日,美国第一部成文宪法最终形成。……联邦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使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了。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图一、图二反映的是哪两种不同的政治体制?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几种类型?并说明近代西方各国政治模式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有哪些。
6 . 在人类文明史上,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隋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材料二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材料三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四   “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

——(明)于慎行《读史漫录》

明成祖“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隋唐政治制度“大变动”各自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唐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并根据其运作程序概括这一制度的作用。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中朝、明代阁臣、清朝军机大臣有何相似之处?其职权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初期察举制与科举制简表

察举制科举制
取士方式由地方州郡长承担推荐之责,按科目要求向王朝贡上合乎相应标准的士人。采用招考与投考的方式,王朝设科而士人自由报名应试。
取士标准取人标准包括德行、经术、史能、功次、文法等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士人之进退决于程文之等第。
入仕程序既是入仕途径,也包含了选、升迁,有时甚至还有考课的成分。士子通过礼部主持的各级考试后,获得的仅仅是一个任官资格,此后须参加吏部铨选方能得官
教育背景大量孝子、隐士、侠客、贤人、名流被举荐,并不要求一定是学校生员。士子必须为学校的生员,方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据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整理

材料二   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

——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

材料三   科举制大事年表


材料四   至1895—1905年间,科举制积弊已久,梁启超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称“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民间更相率观望”。于是,1905年科举制在内外交困之下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科举被废之后,近代新式学校迅速发展。知识分子逐渐地从封建官僚政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或通过报刊、学术活动等手段议论国事,影响政治;或进入学堂或出洋留学,但他们的利益被侵害,使其已极少对晚清统治者抱着死心塌地的忠诚了。士绅阶层也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地方,借清政府开办新政之机,加紧同地方政治势力的联结,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钱穆先生对此论道:“晚清末年取消……科举制度,而西方民主自由的地方选举,急切间未能学到,于是政治失却重心,实际上握有军权,即握有了政权。”

——据周宁《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初期察举制与科举制的不同之处。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2019-11-15更新 | 416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柞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考试规则还不太严密,考试前,考生往往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给有影响力的高官,称为“投卷”或“行卷”,希望博得赞赏,以便先声夺人,影响考试结果,官员争取公荐、行卷,都不算邪门歪道。宋朝严禁“行卷”“公荐”,对整个考试过程中严加控制。考官在考试前全部进入贡院(专门的考试场地),考试期间不得外出。考官的亲属如果参加考试另行组织,叫“别头试”。为防止考生作弊,进考场要搜身。为防止考官在判卷环节徇私情,考卷要“糊名”,密封考试试卷;还要誊录,考试密封编号之后发送誊录院,由手书在官员监督下抄写副本,将副本送考官评定,防止以字识人。考试程序的严密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使科举的功能不仅限于选拔官吏,而是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摘编自任世江《宋朝的特点及完善科举制》

材料二   康熙帝即位后,朝廷深感八股文考试空疏无用,实于政事无涉,于是在康熙二年(1663年)规定乡、会试停止八文,改用策、论、表、判。但作为一种考试文体,八股文已沿用了近300年,人们早已习惯了八股取士和应试,因此举遭到了很大阻力。考虑到八股文有利于抑制士人的异端思想、有利于用同一标准客观评卷,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康熙七年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此次八股文仅被停止过两科。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与唐朝相比宋朝科举制逐步完善的表现并分析其社会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熙帝对八股文取士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创立并逐步成熟的,基本标志是中央专门监察机构的出现和地方监察体系的初具规模,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副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宋时御史台内分设台院、殿院、察院三个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的系统,在地方则建立起多重监察制。明清时,御史台易名为都察院,官员设置有所缩减,比较简约精干,大体与中央六部和地方十三布政使司行政系统相适应;分工比较明确,各司其职。

——改编自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分析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后汉书·许荆传》所记载荆之祖八武被举孝廉,欲另两个弟成名,便“共割财产,以为三分自取肥田广宅奴婢强者。”这样,他的两个弟弟以克让之名并得选举。其后(八武)遂会宗亲,当众宣布使两个弟弟成名的本意,并把自己“理产所增倍于前”的财产,“悉以推二弟,一无所留”,于是也就获得更大的声誉。

——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魏书·阳尼传》记载,幽州中正阳尼出任渔阳太守,还未到任就“坐为中正时受乡人财货免官。”与阳尼同时的并州中正房坚,举人任官时,居然把自己的儿子也推举出来,另加洪宴“为魏郡邑中正,嗜酒好色,行无检。”如此之人做中正,怎能指望他会品出优秀人才来!

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名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论》

材料四(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五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材料一、二分别描述的是哪两种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三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3)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2017-10-11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西安传媒学院附中2018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