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回答下面有关问题

材料一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阅读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自己所学简明扼要的谈一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制的看法,并加以论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致仕又称退休、致事、悬车、乞骸骨等,即古代官员因年龄、健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离开职位、退休养老的现象。下表为唐朝致仕制度的演变情况。

时期

内容

高祖、太宗朝

沿用了前朝“年七十以上应致仕”和“五品以上奏闻,六品以下由尚书省录奏”的规定,但也有所变通,如“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

高宗朝

为了鼓励官员致仕,朝廷下诏“文武五品以上解官充待者,宜准致仕人例,给半禄”,但六品以下的官员不享受这个待遇。

玄宗朝

规定“诸文武选人……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为了体现帝王之恩,玄宗规定所有致仕官员都能终身享受半禄待遇,并将这一规定作为“常式”延续下去。

肃宗至宣宗朝

大和元年九月对致仕制度作了调整:内官五品以上、外官四品以上致仕方可终身享受半禄待遇,而内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到致仕年龄后即自动离职,没有任何经济待遇可言。

懿宗至哀帝朝

宦官集团常将致仕作为试探上意与表达不满的工具……权臣当道,将官员致仕权把握在自己手中,并借此打击政敌、掌控朝政……致仕出现了异化。对于藩镇来说,致仕不是权力的交接和转移,而是权力在己方利益集团的延续,以及为自己谋求更大政治名誉的手段。

——摘编自汪翔、张金铣《论唐代致仕制度之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唐代致仕制度演变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如汉初的《监御史九条》中,监察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非所当服者等。弹奏对象既可纠弹“官非其人”,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据统计,清代科道官共上奏疏687篇,其中弹勒之疏约占30%,言事之疏约占70%,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中国古代的监察不仅“劫”,还有“举(荐)”,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事前监察”。在帝国政体下,监察的独立只能是外在的、相对的,而依附皇权是内在的、绝对的。

——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中国监察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监察权”的概念,至今仍为理论界和我们的法律法规所采用。监察权必须独立的思想,则是孙中山监察思想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亦是他长期一贯的思想。同时,他主张监察权是由国民大会授予的,必须对国民大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权应当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一样独立,主张建立立法、行政、司法、考选和纠察“五权分立”的政府架构。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作为他民权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国情,“集合中外之精神”,达到了同时代人所难以达到之高度。

——摘编自王晓天《孙中山的监察思想》

材料三   新时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对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中国的监察体制改革正逐渐步入深水区,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索实践的国境。从斯大林开始,苏联监察体制逐渐失去效力,导致苏联出现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国的改革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从监察职能延伸、监察主体的合理构建、纪法与法法的街接以及权力监督格局上进行路径创新,进一步提升国家腐败治理能力。

——摘编自聂应德、付扬《试论我国监察体制的创新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监察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重视监察体制建设的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2-05-29更新 | 375次组卷 | 17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关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度的实行结束了官僚地主依仗门第垄断仕途的历史,实行仕途开放,开拓了中小地主入仕的途径,也给平民子弟提供了某种上升的机会,历代名臣学者,贫苦出身的不乏其人。科举制为国家开辟了广阔的人才资源,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这种选官制度使统治阶级成员经常不断地更新,社会上下阶层在合法状态中不间断地对流,从而相对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它以考卷成绩为标准决定是否录取,带有一定的客观性、科学性。使科举制度、教育制度有机地融为一体,整体上提高了官吏的文化水平,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摘编自周少元、程雁雷《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嬗变与利弊》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上升,但国王乔治三世及枢密大臣通过赐官晋爵控制官员来干预议会活动,且接受官员行贿;英国两党轮流执政期间,将政府官职赏赐给本党成员,编织上下关系网,造成官吏频繁变动。19世纪中叶,英国进行了现代文官制度改革,明确指出:建立常任文官制,将竞争机制纳入人才选举中,除少数高级官员,所有文官必须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竞争上岗;考试注重文理基础知识而不是强调某种专业技能,根据文官的业绩进行考核,根据才能和勤奋程度决定升迁。1870年,政府对文官的待遇、分级、晋升等细节作出具体规定,文官制度渐趋于完善。

——摘编自《世界现代化历程·英国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实行科举制度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认识。
2023-01-11更新 | 58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科举每年皆考,自北宋英宗始定三年一考,从而为考生精心准备考试、提高文化素养提供了时间保证。唐代取士分“常科”和“制科”两类,前者有明经、进士、秀才、明书、明法、明算等科,后者则多达八十余科。宋熙宁后则罢诸科,最终仅由进士一科取士。唐代科举分“馆学、乡贡试”和“省试”两级考试,宋代则分“发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明朝永乐二年,⋯⋯形成了包括“科考”“乡试”“会试”“股试”和“馆选”在内的“五级考试体系”。

——摘编自郭培贵《中国科举制度改革》

材料二:对于西方文官制度,可以说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有了其法制化、正规化的内容。每个国家在有公务员制度的同时,都有相关的公务员制度主体法规。如美国1883年的《彭德尔顿法》、法国1946年的《公务员总章程》、德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53年的《联邦官员法》。这些法规从制度层面上保证了公务员制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而中国的科举制由于出现在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皇帝的口谕、圣旨就是法令,所以带有了很强的随意性和人治化的内容,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完整制度和法规。

——摘编自陈岭《比较与启示——从西方文官制度和科举制谈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之后科举考试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官制度相较于中国古代科举制的进步性。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西选官制度中得到的启示。
2022-12-27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善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

材料二   元朝行省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并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模式内。行省虽然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统摄的作用,但是在人事权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群官中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事从公议”。行御史台与廉访使司所构成的地方监察网络,构成了防范行省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政治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代行省权力“大而不专”的表现。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地方治理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形成。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对孝文帝汉化问题,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自觉的、坚定的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的以封建化为实质的汉化,是一种使少数民族文明化的进步的历史运动。
观点二孝文帝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吸收的多是汉文化的糟粕,丢掉的却是拓跋族的勇武质朴的特点和长处,因此是迂腐的汉化。

——摘编自景有泉《近年来北魏孝文帝改革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孝文帝汉化问题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东汉桓帝、灵帝时的童谣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门第)良将怯如鸡”。

——《中国通史》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一律按才学标准录……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制度?根据材料说明这一制度受到抨击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两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的积极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2021-12-10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材料二   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
北宋南宋
高级官员208
中级官员1510
低级官员128
无官职记录2436

——据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III卷整理

材料四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据《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并归纳二者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2021-12-04更新 | 99次组卷 | 24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山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汉初七十余年的积累,西汉中期既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深刻危机。为此,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在丞相府中设丞相司直,是特设于最高行政长官机构中的专职监察官,有权监察包括三公在内的中央各级官僚;公元前106年,汉武帝设置刺史制度,完善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公元前89年,汉武帝设司隶校尉,监察除三公之外的中央、京师及京师附近的百官,且监察对象“无尊卑”;另外还设置督邮,完善郡对县的监察。汉代的巡视监察还有皇帝或者皇帝委派的特使不定期对地方巡视监察、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府的不定期巡视监察、郡太守对属县的定期巡视监察、县令长对辖境的巡视监察等。

——摘编自卜宪群《汉代监察体制的完善及其意义》

材料二   《宋史)有“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之论。宋朝形成了一套以台谏为核心的、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监察网络。宋的行政监督立法也不断扩大,如《庆元条法事类》《监司互察法》等,集中规定了监察官的职责、处置办法及权力范围。在北宋中前期,监察官员由皇帝亲选,这一制度是监察官员保持独立性的关键。而且皇帝大都注意维护监察官的尊严,台谏官也基本勇于任事、敢于纠弹,对各级官吏都无所不纠。尽管监察官员对宰执大臣进行纠弹,往往会:引起后者的反感,甚至反击,但北宋中前期的大多数宰执大臣却大都能尊重监察体制,表现出贤相风范。宋朝未出现如汉、唐,明朝那样严重的太监干政、外戚专权等种种弊政,与宋朝监察体制的有效运行有关。

——摘编自吕志兴、赵涛《宋朝监察体制有效运行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中期监察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监察体制有效运行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