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8 道试题
1 . 西晋初年,刘寔在《崇让论》中说:“官职有缺,主选之吏不知所用,但案官次而举之。同才之人先用者,非势家之子,则必为有势者之所念也。”造成这一现象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世卿世禄制D.九品中正制
2 . 宋朝设立二府三司,对国家大事共同决策。议事时,由主事官首议,政事堂(中书门下合署办公)合议,后由皇帝裁决,最后交由有司执行。谏院(言官机构)全程记录。如果皇帝直接发号施令,谏院抗议。结果是,有司以各种理由拖延,皇帝命令没有有效贯彻甚至不了了之。这说明当时(  )
A.选官用官制度不完善B.中枢机构的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D.国家制度对专制皇权有约束力
2023-09-07更新 | 1039次组卷 | 19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模拟检测历史试题
3 . 唯本朝(宋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这表明宋朝(       
A.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各级机构的权力分散,互相牵制
C.有效防范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威胁D.崇文抑武有效地强化了君主专制
4 . 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中央政府组织结构示意图。这一结构图表明(     

   

A.皇权削弱相权加强B.权力分配格局发生剧变
C.中央加强地方削弱D.中枢权力机构得到完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外其他庶子同样可以分割部分领地为列侯,归郡统辖。这一规定(       
A.废除了西汉的王国B.大大强化了皇权
C.完成了国家的统一D.加强了中央集权
6 . 元代学者虞集指出:“中书省以治内,行省以治外。”行省除了有地方行政权外,还兼有军政与财政大权,即行省可统辖地方军队,地方财税亦可自留三成于本行省。由此可见,元代行省制(     
A.造成了元末社会动荡不安B.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加强了对全国各地区管辖D.体现了中央高度集权特点
2023-05-02更新 | 1607次组卷 | 16卷引用: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政府颁布《诸路监司互察法》,其中规定:“见今诸路监司互相察举如法。或庇匿不举,以其罪罪之,仍令御史台弹劾以闻,朕当验实,重行黜责。”此举旨在(       
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削弱地方官员权力
C.消除地方官场腐败现象D.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8 . 东汉后期郡归并于州,扩大地方自主权以加强中央控制能力,结果却造就了地方实力派割据的制度基础;唐朝实施节度使制度,将数州之资源悉归于节度使调控以应对边疆安全问题,但始料未及的是外重内轻的局面也由此形成。东汉、唐朝地方制度的调整与改革表明(     
A.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之间存在矛盾B.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无法并存
C.脱离国家治理实际的改革必然失败D.地方制度调整须关注国防安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唐太宗时期,谏议大夫隶属于门下省,“每宰相入内平章大事,必使谏官随入”,谏官可以对君主和宰相“面折廷争”。武则天当政,改谏官为门下、中书二省分隶,并加置左右补阙、左右拾遗,以至时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之说。这一调整(     
A.扩大了谏官的监督权B.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制
C.提高了中枢行政效率D.有利于加强君主集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唐代科举录取进士人数平均每年26人,而宋太宗和宋真宗时期平均每年达到71人。这一变化主要缘于(     
A.文官政治的出现B.强化君主统治的需要
C.科举制度的完善D.崇文抑武的国家政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