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据史书记载:西汉文帝曾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判案多少起?收支多少钱粮?”周勃惶恐不能答。左丞相陈平辩解说,这些都不是丞相的事情,“使公卿大夫,主管具体事务的官员都尽到自己的职责,才是丞相之责”。这里所强调的是,丞相拥有
A.监察百官之职
B.审议决策之权
C.上传下达之责
D.专司行政之事
2 . 元代枢密院处理军务时,“每事与中书省共议,然后奏闻”,而皇帝大多不愿意亲自处理政务,甚至“溺于娱乐”。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元代
A.中书省职权与唐一致B.宰相的权力大大加强
C.皇帝的权力严重受限D.枢密院职责有所改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刘邦建立的汉朝,最大的贡献就是“汉承秦制”。但在继承的同时,还犹豫不决,进两步退一步,他宣布:“非刘氏而立,天下共击之。”然而事与愿违,效果适得其反。到汉武帝时,才把秦始皇创建、汉高祖重建的帝国体制进一步强化、完善,使大汉帝国尽显威仪,并走向了顶峰。

——摘编自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州设刺史一人。但设立刺史以监察地方以后,刺史制度并没有一直按照武帝设计的模式运转,而是逐渐发生演变,见图4(①表是武帝设立刺史前的情况,②表是设立刺史后的情况,③表是东汉末的情况。箭头代表机构之间的从属关系)。刺史作为监察官,它的职权仅在监察。当它作为行政长官时,职权无疑是要扩大到许多方面。


——摘编自薛军力《从汉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看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承秦制"的具体表现及"效果适得其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强化完善汉帝国的政治举措'并对材料二中图示现象作一解读。
4 . 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朝代制度后果
郡县制
汉初郡国并行七国之乱
汉武帝推恩令、刺史
节度使藩镇割据
文官任知州,设转运使统管财政
行省(宣政院、巡检司)
A.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B.文人治国风骨不断凸显
C.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发展D.集权制度建设探索前行
2020-02-09更新 | 249次组卷 | 18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市言程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移风易俗远比军事征服艰难。秦灭六国,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六国的强烈反抗。西汉立国后,诸侯王与“奉汉法以治”的郡县长官不同,一定程度上从俗而治,缓和了矛盾。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B.从俗而治有助于缓和文化矛盾
C.未从俗而治导致了秦的灭亡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
6 . 韩国磐先生在研究三省六部制度时,制作了如下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吏部演变稳定从未发生变化B.户部与兵部的演变过程完全吻合
C.礼部演变由单一到分散繁杂D.隋唐六部制与前朝存在承继关系
7 . 以下是我国古代三个不同时期的“中央机构示意图”。对以下三幅图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图1


图2


图3


A.三幅图呈现的都是中央官制B.目的都是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图1至图3呈现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D.图3反映的是宋代的中央官制
8 . 如表为唐前期官制表,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太宗时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侍中)尚书省(左右仆射)
高宗时西台(右相)东台(左相)中台(左右匡政)
玄宗开元初年紫微省(紫微令)黄门省(黄门监)尚书省(左右丞相)

A.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时期B.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方为宰相
C.中枢权力体制整体相对稳定D.行政权力逐渐向尚书省集中
2019-12-03更新 | 260次组卷 | 23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4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 )
初试二试三试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B.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
C.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考试科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明朝洪武三十年殿试中,产生51名进士,全是南方人。朱元璋大怒,将主考官以下大小官员治罪,同年六月亲自廷试落第的举人,录取的61人均为北方人。之后逐渐形成分南北按比例录取的制度,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强化了文化专制B.促进了南北方经济协调发展
C.平衡了南北势力D.有利于科举制的公平和公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