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2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弹劾机构是御史台,共有23名官员。长官是御史大夫一人(从三品)御史中丞二人(正五品)。他们既是御史台的行政长官,也是纠察百官的具体执行者。其下属有三院:一,台院侍御史四人(从六品下),负责与上诉弹奏、审理案件相关的各类事项。二,殿院殿中侍御史六人(从七品上),负责监察朝廷礼仪制度方面的违规行为察院监察御史十人(正八品上)。比较台院和殿院,察院的职权范围最为广泛,上至中央宰相,下至地方州县长官,均在其监察范围内。

——摘编自《唐史论丛》

材料二 明朝将中央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主纠察内外百官之司”。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和佥都御史。下设13道监察御史,共10人,负责具体监察工作。监察御史虽为都御史下属,但直接受命于皇帝,有独立进行纠举弹劾之权。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担任总督和巡抚的官员,其权力比一般巡按御史要大,有“便宜从事”之权。都察院除执行监察权外,还握有对重大案件的司法审判权。

——摘编自《明史·职官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监察机构设置上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明代监察机构的主要调整,并分析这些调整的主要效果。

2 .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

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1962年,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材料三 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只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而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所以,就香港问题而言,三方面都接受的只能是“一国两制”,允许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保留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办法。

—1984年12月19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

(1)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2)以上诗句反映了台湾与祖国大陆两次分离的历史史实,请问其原因各是什么?目前两岸统一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3)材料三中说的“三方面”是哪三方面?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一个三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

2018-09-2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济源四中2019届高三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汉文帝时贾谊在《治安策》中针对诸侯问题提出“分而治之”的策略,即“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他认为,“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天下就可以过安乐日子了。该策略表明
A.加强中央集权已迫在眉睫
B.休养生息政策实施不力
C.汉朝制度弊端初步显现
D.王国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2018-09-2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2019届高三信息化试点班入学测试文科综合之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元代)其英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据此材料,史家认为的“元承宋制”表现为
A.中书省与行省制
B.中书省和枢密院
C.枢密院与宣政院
D.行省制与御史台
2018-09-22更新 | 471次组卷 | 2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竞培中心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初年,朱元璋废除行省制度后,地方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互相制约,为了弥补新体制带来的缺陷,巡抚制度应运而生。而后由于军事需要,遇到跨地域的军事行动,各省的巡抚“多不能振联属之策,兴讨伐之师”。在此情况下,总督制度逐渐建立,并逐渐确定了“分省设抚,跨省设督”的原则。总督的辖区都在一省以上,品级比巡抚高。

明朝前期总督因事特遣,主要负责监察和考核官吏,监督军政,后来发展到能够提督军务,巡抚、总兵、地方三司俱听节制,举凡行政、军政、司法、监察之权,无不过问。

有明一代,总督始终以中央特遣官的身份出现,总督并不是地方一级行政官员,入清以后经过多次调整才最终定型为地方行政机构,

——摘编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依据材料简要说明明代总督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总督制度的影响。

6 .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某班前去参观“中国历代文物精品展”。如果按照朝代顺序,他们依次进入的场馆应是
①元明清馆
②隋唐五代馆
③辽宋夏金馆
④魏晋南北朝馆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④②③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宋代规定,御史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元世祖明确规定“凡有官不勤于职者,勿问汉人回回,皆以论诛之,且没其家。”明太祖甚至亲创了“剥皮实草”的酷刑惩治犯脏满六十两以上的官吏。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惩治贪污腐败,调和社会矛盾
B.树立君主权威,加强君主专制
C.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政府监督,维护统治秩序
8 . 元朝行省有权参与议定路府州县所掌的赋税数额、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镇戍于淮河以南的汉军诸万户及新附军等,则直接由行省管辖。材料主要表明元朝
A.地方享有自治权
B.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双重性
C.地方形成了割据势力
D.封建专制主义加强
2018-09-07更新 | 50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一方面设置丞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削弱丞相的权力。与之相关的措施有
①西汉设置中朝
②唐朝实行三省制
③明朝设立内阁
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2018-09-06更新 | 250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4-2015年湖北咸宁市鄂南高中高二起点考试历史试卷

10 . 比较是一种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戴维·米勒、韦农·博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材料二中国进入近代以前,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又与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不同,它不是指人们投票选举代表、议员或者自基层到高级的各级领袖,而完全是指另外的、今人已经相当陌生……的东西。而由此一古代概念的完全更新,也正好可以从一个侧面见出天翻地覆的(中国近代)百年世变。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阐释》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与其起源阶段有何不同?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进入近代以前”和“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各指什么选举制度?试举例说明。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在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巨变“选举”这一“古代概念”是如何“完全更新”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