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汉代选官实行察举制,选中的人必须品德高尚,魏晋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等级选拔人才。唐代科举允许“公荐”和“通榜”,允许人们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才,考生可以将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增加及第机会。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度(     
A.兼顾才学和从政能力B.具有经世致用的色彩
C.仍有因循传统的特征D.沦为应试者投机工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魏晋时期,封爵是获得政治权势的重要途径,“公侯之子孙”能轻易获得上品。从下表出仕的统计中可以看出该时期(     
父祖或本人有爵者(出仕)父祖或本人无爵者(出仕)
西晋81183
东晋130108
A.官员选拔的封闭性强化B.普通的地方豪强出仕途径拓宽
C.中正品评评议权力削弱D.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得到增强
2023-01-18更新 | 935次组卷 | 9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宋太祖时期,建立了由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中书“为宰相治事之所”,枢密院掌“天下兵籍”。太宗淳化元年(990年),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这说明宋初体制的演变特点是
A.事权分化,皇权加强B.军权独立,形成割据
C.军政统一,效率提升D.吸取教训,重文轻武
2022-05-13更新 | 803次组卷 | 24卷引用:宁夏固原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下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

①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 ②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
③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 ④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2021-09-06更新 | 7462次组卷 | 77卷引用:宁夏固原市五原中学补习部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2021-06-13更新 | 15641次组卷 | 128卷引用:宁夏固原市五原中学补习部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如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时期概况
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开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2020-07-11更新 | 9440次组卷 | 99卷引用:宁夏固原市五原中学补习部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兴,省监不置。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而奏事”。这说明
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
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
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019-04-19更新 | 5185次组卷 | 60卷引用:宁夏固原市五原中学补习部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以“侍中”“给事中”等侍从官为原型逐渐发育出专职谏官队伍与谏官官署,开始充当言谏的主要施体,皇帝罪己求谏现象非常普遍。贞观时谏议大夫等言官事前监督与给事中事后监督制度相互结合,初唐政务“鲜有败事”。宋代以降,言官多结党营私,谏官制度逐渐演化为皇帝御下之工具,始而谏院独立,继而科道合一,六科独立置署而后干脆并归督察院,成为监察六部的专职监察机构。

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言谏制度,以臣谏君的运作模式,以及给、谏分署办公的体制,表面上类似于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两院制代议制,然而实质上却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中国古代言谏制度的思想武器是融“阴阳五行”等迷信思想与进谏尽忠的纲常观念于一体的神学政治思想,其权力基础是原始民主制度遗留下来的议事惯例与君王的授权,它体现的目标价值是君主集权而非分权与制衡,其行为没有国家的强制力之效果。

——摘编自陈秋云《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研究》

材料二   中国古代言谏制度体现了对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的追求以及在权力运行中弱者对强者的可监督性和可质疑性精神,可以启发我们积极挖掘并扩大其中的民主决策的因子,将这种特殊的“民监”运用到现实中。古语有云:“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将言谏中的“民”扩大化是现代普遍民主的要求,让“行政体制外的民”也能用“言谏”的方法对国家政策的制定等发表意见无悖于言谏精神。

——摘编自张盛霞《中国古代言谏制度特点及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言谏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你认为应该如何理解“中国古代言谏制度表面上类似于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两院制代议制,然而实质上却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探究中国古代言谏制度的现实意义。

9 .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2016-11-27更新 | 4607次组卷 | 113卷引用:宁夏西吉县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