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6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明年(前119年),天子(汉武帝)始巡郡国。……行西逾陇,陇西守以行往卒(即促,仓促之意),天子从官不得食,陇西守自杀。於是上北出萧关,从数万骑,猎新豢中,……新泰中或千里无亭徼(即无卫边之备),於是诛北地太守以下,而令民得畜牧边县。

元封元年(前”110年),……天子北至朔方,东到泰山,……所过赏赐,用帛百馀万匹,钱金以巨万计。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汉初以来郡图数目不断增加,至武帝时已迭百余,中央控制有一定难度。元封五年(前106年)武帝将全国划分为l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鄙。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分别监察若干郡国。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其监察工作以诏书规定的“六条问事”为范围,一方面弹压不法豪强,另一方面纠举违法、腐败的地方官。刺史品秩600石。但固代表中央,故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巡视地方时发现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汉刺史的工作特点。并结合材料一,简析汉武帝设置刺史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评价汉武帝的做法。
2020-04-2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15届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古代中国的选官、用官制度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考试及格,即为进士及第。进士及第便有做官资格了。又因礼部考试有进士、明经诸科,故此制又称科举制。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察举制的选官标准,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拥护门第”的选官制度及其弊端,概括唐代科举制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3 .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注重对权力的监察制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经历了悠久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和严密的法律体系。……由于监察主要以官为对象,因此在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度以后,监察制度才获得了独立的发展。……几属立法、人事、行政、经济、军事、司法、文教、礼仪、祭祀等均纳入监察的职掌范围。正是由于监察机关对国家的稳定起着一定的作用,历代统治者均极为重视。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典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代中国监察制度建设的认识。
4 . 选官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封建世袭,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汉武帝建立孝廉察举。同时设立太学,为五经博士设弟子50人。孝廉察举体现了“以德取人”的鲜明意向,在实际察举中,汉廷对吏能十分重视。东汉时孝廉都要经过吏员试用期才有资格被举至中央。顺帝时左雄改革察举制,使以举荐为主的察举制,开始向采用书面考试的科举制演化。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是怎样选拔人才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选官的制度和标准是什么?概括东汉选官标准的变化。
(3)据材料三,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2020-03-04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中国古代地方权利呈日益分散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般周制度论》

材料二   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给,统治者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元代犬牙相入的原则走向了极端。清人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家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摘编自周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着《清史十五讲》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大居正之制度”是指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产生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说明元朝行省划分体现的主要原则并加以评价。
(3)据材料三,归纳清代基层社会结构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设计的认识。
6 . “治理有效”一直是古代中国历朝政府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了打击原六国贵族的反秦活动……!秦统治者构筑起从朝廷到地方,从三公诸卿到乡里什伍的一套庞大的、多梯级的统治机构,恰似一座金字塔,高踞塔尖的是封建皇帝,而压在塔底的则是劳动群众。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秦汉卷)

材料二 随着市场交易活动渐趋繁盛,市内店铺为扩大经营空间,逐渐出现私造偏铺、乱起楼阁等情况。《宋刑统》规定:“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1024年,仁宗诏令:“京师民居侵占街衢者,令开封府榜示,限一岁,依立表木(界限)毁拆。”

——摘编自李永《繁华背后:“违建”侵夺中国古代城市空间》

材料三 元代北方游牧民族入统中原后,以许衡、姚枢为代表的中原士人在社会动荡、文化衰微的背景下,慨然以道自任,弘扬儒学,推行“汉法”,教化民众,对有效治理地方和传承传统文化作出了一定贡献。

——王玉德、冯志根《元代中原士人与文化传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构成秦“金字塔”统治机构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主要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分析宋代都城出现“侵街占巷”现象的主要原因。归纳北宋政府的应对措施。
(3)据材料三,归纳元代“中原士人”“治理地方”的主要做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有效治理”对推进“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启示。
2020-02-10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 《左传·桓公二年》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政权实行这些制度的目的。

材料二   到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先后在沿边设立了安西、北庭等九个节度使和岭南经略使,兵力共有49万人。当时全国总兵力约为57万人。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元气大伤。当时全国有藩镇42个,实际上远不止此。河北三镇势力最大,还有一些藩镇仿效河北三镇,专横跋扈,割据称雄。中原地区的藩镇大体处于中间状态,有时与朝廷发生摩擦,但大体上还服从中央政令,不能视为割据状态。西北地区的藩镇具有屏障关中的作用,多是防止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设置的。东南地区是唐王朝直接控制的藩镇,它们稳定地提供财赋来源,为唐后期中央王朝的立国之本。

                           ——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为了管理边疆地区采取了哪一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措施对唐朝的统治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三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一《审势》


(3)依据材料三,概括北宋时期采取的政策、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措施对北宋统治产生的影响。
(4)综上,归纳中国古代制度建设方面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 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十七条 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

第十八条 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三省六部制对唐代政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光荣革命”的政治意义。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在l7-18世纪是如何逐步实现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1954年宪法对制约权力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应如何加强政治文明建设。
2020-04-2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我国选官制度历经了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桓灵时代童谣》

材料二   随着隋唐社会的统一,改革选士制度,确立新的选官制,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改革,它对于巩固封建王朝的集权政治有着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地位逐渐上升,要求参政的愿望强烈,要求改变重视门第出身的九品中正制;此外,随着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机构的不断扩大,急需选拔人才来充实官僚队伍。

——摘编自王丽君《科举制度的重要特征及其起源标志探究》

材料三   宋朝每次录取总数有二三百人之多,要比唐朝多十倍有余。进士科考试的内容在宋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王安石上台,于是将诗赋改为“经义”,即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为防止科场的种种弊端,许多前所未有的制度规定被制定出来。比如,考官的亲属回避,考试期间考场封闭,巡查监考,考卷的密封,为防止辨认笔迹而集中誊录等等。

——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名称及其弊端。
(2)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度确立的背景。
(3)据材料三,归纳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选官制度发展历程的认识。
2020-02-05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摧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
2020-02-0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